目前分類:[各國] 生態城市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身穿西裝或洋裝的自行車騎士,幾乎是哥本哈根最出名的特產,

生活化、高密度的自行車使用人口,促使哥本哈根城市的自行車建設,

成為全球爭相學習模仿的對象。

DSC_3068  

DSC_3070    

穿著時髦騎腳踏車,是丹麥街頭最美的風景,

馬路上清楚的自行車路權標線標號,可了解哥本哈根自行車使用人口密度

高雄這幾年的自行車建設,

在多方的努力和推動下,許多新穎的觀念也逐步到位,

特別是近來極積興建的自行車橋,象徵自行車和城市間的關係,

從休閒功能一躍成為都市縫合的關鍵角色。

 

身處北歐的哥本哈根,走了一遭,除了感覺實在有夠冷之外,

隨隨便便路過就是高窕身段的金髮帥哥美女,一點都沒有冷酷高傲的距離感,

反而是親切友善的態度,駕著自行車,幾乎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哥本哈根連續三年被評選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除了許多環保建設表現優秀外。

個人認為,友善的人們實在加分不少。今年(2015),評比項目多了房價和物價,

哥本哈根真的是貴出名的,因而整體排名掉至第十名。

但哥本哈根持續不懈的環保都市建設,依然是值得我們深刻學習。


人口約莫199萬人的哥本哈根,近年來積極開發東南邊Orestad區域,

1995年開始,許多新興人口開始移居這個區域,

這個區域幾乎代表近代哥本哈對新型態的居住想像,

包含美學的實踐、現代丹麥人的生活哲學,

以及融入超級設計感和綠建築的實踐,都在這裡完美的呈現出來。



DSC_3152  

哥本哈根學生宿舍,依中國福建土樓的概念發想設計。

 DSC_3306  

VM Mountain是Orestad最有名的建築之一,

BIG建築事務依金字塔概念,

依自行車動線思考,融合商用和住宅的建築物,

不只考量自行車,更大量蓋了自小客車停車場。

並開放給社區停放使用

DSC_3359 

DSC_3196

DSC_3218  

MVRDV設計的穀倉改造公寓。穀倉正對面便是自行車人行橋

Orestad區域正好和哥本哈根市中心一河之隔,

市政府興建一座自行車和人行專用的橋樑Dybbølsbro Bridge.橫跨,

去年又再興建一座名為Bike Snake

BIKE SNAKE,是哥本哈根這幾年才完工,

延伸河道上的自行車橋Dybbølsbro Bridge.

Dybbølsbro Bridge連接哥本哈根東南邊一座原本為河港倉儲碼頭區域,

然而這座橋樑興建之後,被當地居民垢病跨越至市區那端的薄弱接駁性,

因此又再興建了Bike snake,延伸Dybbølsbro Bridge功能,

再跨越一座河道和河堤直接連到市區的自行車主要幹道。

DSC_3224  

  DSC_3240   

DSC_3258

DSC_3223  

Dybbølsbro Bridge 自行車橋

 

DSC_3254  

DSC_3232  

DSC_3237  

Bike Snake 
延續 Dybbølsbro Bridge 自行車橋到市區自行車主要幹道。

  

Dybbølsbro Bridge自行車橋樑縫合了兩個被河道切割的社區,

現今再興建Bike Snake延伸自行車橋功能,

其實內涵上就是一個新社區連外道路的概念,

只是這個概念是自行車道,在自行車系統連結良好的基礎建設下,

一座橋樑帶來的便捷度及功能性,會百倍的提升。

 

當城市從汽車載體的思考換成自行車時,

整個相對應的工程難度和花費將降低不少,

相對的創意和彈性卻是大大發揮,並給予城市空間更友善的舒適度。

永續建設真的不是花大錢才能擁有的項目,不過就是一個無形觀念的翻轉。

 

凱旋自行車橋的實際使用率和建造費用,幾乎不成正比,

原因在於建設時,未全面估算需要的使用人口,

以及未了解該區域慢行人口真正遇到的問題,

以提升當地整體友善運輸環境為目標進行設計;

也許藉由哥本哈根這個案例,市府能重新檢討該座自行車橋設計,

加強使用率為目的作延展規劃,或許開啟另一個城市建設的典範。

 

文章標籤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家說巴黎人浪漫悠閒,

總是在咖啡館和藝廊間流連。

然而,對於市政未來面對的問題和想像;

卻能浪漫的構思  後,務實的提出方法及執行力。

DSC03875  

 

DSC04703  

 

 

巴黎的堵車問題,世界有目共睹,堵車的原因很多,解決的辦法也不勝枚舉,

但對於巴黎而言,能使用的方法絕對少數;在不破壞城市景觀並兼顧個人主義和環境永續的精神下,

許多更能回應個人需要的大眾運輸誕生了。

 

公共腳踏車最先是在法國的第二大城里昂開始實施,之後巴黎才跟進,

公共腳踏車的成功,解決了大眾運輸無法服務最後一哩的問題;而由民間主動和公部門合作的經營和建置方式,

利用擴點的城市覆蓋率,轉為招攬廣告的籌碼,以獲取經營利潤,此舉開啟了BOTOT以外的經營模式。

除此之外,民眾在利用即定路線的大眾運輸後,或是短程隨機的路線行走時,公共腳踏車彈性的角色,讓大眾運輸更加人性化。

 

 

大眾運輸的演進,最終還是回到人性的需求,

私人運具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個人性和自由性」,是選擇使用的最大目的,

然而,在有限空間資源以及環境資源的前提下,普遍性持有私人運具的時代,逐漸轉為共享的時代。

 

這幾年剛興起的巴黎公共小客車,採用公共腳踏車的概念,政府釋出900個公共空間,

營運公司以優惠的價格承租,佈設公共小客車站,並全面使用EV電動車,但汽車站不只是一個站點,同時也是充電站;

因此,一個站體解決了停車位、加油站的需要。不只是解決了城市成長人口相應而來的增加車輛,

更能擴大讓民眾體驗永續能源落實生活的經驗。目前大巴黎城市已有3000輛電動車,俗稱Autolib。

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只要輸入信用卡號碼、駕照或合法的國際駕照號碼,在各站的KIOSK上,七分鐘內即完成手續,開始使用公共小客車。

 10912891_10205475129058851_1926583649_n  

10904190_10205475139059101_18339673_n  

10904196_10205475139179104_1106975347_n  

巴黎的電動汽車分享,利用完善健全的後台,以及以500公尺距離為一站的模式,

建構完善汽車分享模式,不但解決了停車和堵車的問題,也解決了使用大眾運輸的不方便性。

 

台灣每週平均3.5個大學生,一年便有近200位的青年死於摩托車事故,青年人口的流失影響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發展,

然而,除了新北和台北市,全國其它的縣市,幾乎無法提供便利的大眾運輸服務,

以滿足移動性強的青年大學生人口。在一般普遍青年的成長史中,成年後的第一件事,

幾乎都是買一台摩托車,摩托車幾乎和成年及獨立劃上等號。

 

摩托車的高事故率,在現今普遍少子化的社會中,無疑是最大的國安問題,更製造多少個心碎的家庭。在現行的行車環境中,

分享式、租賃式的大眾運輸,幾乎能滿足公用和私用的使用行為,更有一部份的空間鞏固了個人的使用獨立性。

位於高雄市燕巢區、楠梓區,座落七間大學,數萬名學生在燕巢區、仁武區、楠梓區間穿梭,

這些區域正好鄰近楠梓、仁武工業區,砂石車、大卡車來回穿梭在一般行車道路上。

 

在維護大學生自由奔放的使用性,又受大眾運輸牽制下,

倘若能以這個區域做一個類以AUTOLIB的大眾運輸模式,以「減少大學生使用摩托車為目標」,示範執行。

 

大眾運輸的形式,因為使用者的行為和創意,衍伸出多種模式,也更貼切原來的移動行為。

高雄市政府應訂定每年大眾運輸使用人口的百分比,並於幾年達到多少個百分比,

降低空氣污染為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讓交通事故不再主導城市安全的主因。

 

讓高雄在嚴肅的檢討交通安全,也浪漫的擁有各種解決創意。

 

文章標籤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個城市的港口發展,隨著社會發展進程而有所轉變, 港口對於城市而言,或城市對於港口而言,
或是相互依存,或是相輔相長;貨櫃吞吐量不是絕對,停泊的船隻大小更不是重點。 

關鍵在於,城市和港口的關係,民眾和港灣的親近; 作為台灣第一大港口的高雄市,港都人熟悉它,
卻總將它擱於生活之外,城市和港口的親疏關係,反應人們和港口的不大熟悉。 




正當高雄市政府和中央還在爭論高雄港歸誰管時,
 
同樣貴為世界港口的漢堡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世界級大港, [延伸閱讀:高雄港需要流行音樂中心-以鹿特丹,漢堡來看
已在想像港口和城市規劃的連結,市民和港口的連結。

來自南美洲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莉斯,是為阿根廷首都,
擁有
1300萬人口,是拉丁美洲第三大都市。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的發展歷程,不同於各國城市的港口的發展歷程,
現為高級區域的PUERTO MADERO區,是一處還未完全使用,
便被時代淘汱的港灣區,19世紀,許多大船因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河道太淺,
許多大船無法靠岸,貨品和乘客必須仰賴擺渡船接駁至海上的大船 。 




早在一百多年前,Puerto Madero,並非一個能停泊大船的港口,
因此,許多貨物和人口,需仰賴擺渡船接駁。





1882
年,政府委託商人Eduardo Madero執掌港口開發,

之後Madero先生在多個案子中, 選中由一位英國人John Hawkshaw提出的規劃案, 
1887年動工,1897年完工,然而時事難預料,更大的船出現了,
這個新建的港口,在還未完全發揮時,政府決定再興建一個全新的港口, 
即現在我們熟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港,使用至現今。

PUERTO MADERO區域在更大的深水港出現之後, 二十世紀發展史上,
只有老舊没落的名份,直到
1989/11/15 
州政府單位和市政府共同合作,以入股的方式,
成立一家名為Corporación Antiguo Puerto Madero" (“Old Puerto Madero Corporation”) 
「舊馬德洛港區公司」,針對這個區域170公頃,全權負責規劃管理; 並訂定屬於此區域的規劃標準, 
包含土地使用分區、管線規劃、建築高度等,都遷制於此管理公司; 而橋樑和道路,並非受限於此。 

國際競圖 
而此區域的規劃方案,由「舊馬德洛港區公司」競圖方式納入意見, 
特別的是,他們從九十六件作品中,不單單只採用第一名的規劃,
而是納入前三名的團隊,籌組為一個顧問公司,結合阿根廷的全國建築師公會,
針對三組提出的草案,再研商規劃建造。







 

國際競圖一直是區域改造最快速,並最能夠納入新思考的作法,
Puerto Madero的國際競圖,跳脫以往只選第一名的模式,
而是將二和三名皆留下,共同籌組,這樣的方式,有福氣的是人民,
必竟許多細部規劃和想法,並非單單一間公司能設想周全,結合其它想法,能促使該區域更加豐富和完整。

考察當日,和「舊馬德洛港區公司」討論時,
曾詢問其建設和規劃資金從何而來,
他們表示,原先的計劃是從賣地來籌措資金,但執行計劃時, 
碰上2000年阿根廷經濟危機,於是,土地銷售並不如預期, 
而因為資金問題計劃延宕多時,之後,反而多數的資金是從地價稅籌措, 





港務管理公司向我們簡報!

據管理公司表示,這一個區域的地價稅非常昂貴,
 
約莫3000~4000美金/平方公尺,當然,昂貴的地價稅,
反應政府於此區域整體良好的都市規劃,
此區域共計170公頃, 130,50公頃作為都市規劃, 
130,50公頃當中,61,40公頃為建築區域,69,10公頃為公共空間。 
從數字當中,可了解此區域的綠地比例極高。 






1897峻工的PEURTO MADERO,由英國建築師設計建造的紅磚倉庫, 
是最鮮明的印象,有點類似漢堡港口Hafencity的舊倉庫, [延伸閱讀:高雄港需要流行音樂中心-以鹿特丹,漢堡來看
這排倉庫,在設計團隊思考過後,保留原來的設計, 
保存此區域的記憶,整修外牆,而大幅整修內部設備, 
給予最新穎的設施,原本還戰戰競競地害怕市民不買帳, 
沒想到推出之後,造成轟動,
多個建築師事務所和文創公司進駐此區域,銷售一空。 















除此之外,不僅保留兩岸足夠的人行運動空間,且規劃建築群依傍河岸退縮建造 
雖然不是誇張的建築設計,每棟建築物的細部美感,
皆能看出因應港灣而有的舒適規劃,
而此一區域,含有知名的藝廊、餐廳、服飾店、博物館等,
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漫活氛圍。 








不僅如此,另一個地標「女人橋」優雅地聳立在河港中, 
這座橋樑是西班牙國寶級建築師聖地牙哥.卡特拉瓦,在南美第一件作品, 
作品的設計理念來自於一對跳TANGO的舞者, 
弓起的桅象徵男人,而斜張的鋼線好比男人的手托著如女人的橋面, 
整座橋樑充斥著濃濃的卡特拉瓦優雅地線條風格, 讓這座一百年後才風光的港口亮了起來。 
一個美好的建築,總是能畫龍點睛,不,應該是焦點式帶動區域光亮, 








 
這座女人橋,不僅融合阿根廷探戈原素,
就連名字也體現出阿根廷重視女性的特點,
不僅如此,這個區域街道及街區,皆是由阿根廷重要的女性為命名;極為特別。

而這座橋樑不同於一般公共建設,是由民間出資建造, 
在西班牙畢爾包打造,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組裝, 就如同他們曾經被殖民時代般的工程模式! 
現在,這座橋已不僅是這個區域的地標,更是城市甚至國家的地標。


除此之外,此區域高比例的綠地空間,不僅只限於公園或散步的空間,
 
團隊刻意將綠地空間創造成市民居家的一部份, 
也就是說,讓城市的許多活動在這裡發生, 
因此,綠地的規劃則必須巧妙的含有多功能設計, 
包含有坡道和內凹設計的綠地,許多戶外表演和音樂會,可以在這裡舉辦。 
除了綠地的規劃之外,他們也保留了一塊原生的綠地區域, 這塊綠地有別於公園的規劃,而是幾乎原始生態的地區, 
政府刻意保留原本棲息的植物和動物,很難想像他們就在熱鬧的城市旁邊! 





 

港口,一直是城市甚至是國家最早接近世界的地方, 
港口的出現,絕對是城市最早發展的地帶, 
城市也因為港口而繁榮昌盛,但在城市愈漸成熟, 
且城市發展走向也愈往內陸移動時,原本最興旺的地帶, 
反成了城市最先走向沒落的區塊。


然而,這一區域,往往是距離市中心,市民最易親近港灣的地方;
 
翻開世界大港的港灣改造,多數具承載功能的港口, 
已移往較為郊區的地方,將市中心的港口讓出, 
規劃為市民親近的地帶,高雄港近年來也將部份離市區的港口釋出, 
有一連串的大計劃在港邊產生,包含高雄世貿中心、旅運中心、 
流行音樂中心,並規劃一條水岸輕軌等大型規劃, 促使原本幾乎邊陲的港區再次活化,活絡程度令人期待。

Puerto Madero港口改建,包含不只是納入第一名設計, 
融合二、三名想法的作法,及以一顧問公司管理此區域的作法, 
皆讓人印象深刻,並將每人擁有綠地面積作為主要方針, 
且細緻地留存區域的記憶建物,以「人文」的態度, 面對眼前的改建,促使翻新的成果能和城市的種種, 
無縫連結,市民感受度也大增。

布宜諾斯艾利斯,因為殖民背景,及政治動盪的環境中, 
城市的氛圍有種紛亂樂天的氣度,雖然制度和大環境總是變來變去, 
但作為社會底蘊的文化,卻意外地讓人感受,城市卻有股安定的力量,穏定前進。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有機」不只是體內環保、健康無虞,根本的作用,
在於能給予環境整體正向的循環作用,高雄市積極城市轉型,
極力擺脫污染城市,不只是要求工業工廠提高自淨的能力,
或引入乾淨產業,另一項重點是,提升城市從土地、水源、空氣,到城市公民的自淨能力。



古巴是世界知名的有機大國,因政治因素的關係,有機技術,凌駕全球。

 自1984年英國提倡有機政策以來,英國官方研究顯示,有機產業,
因無需化學肥料協助栽種,也就是無需製造化學肥料,相對省能
70%
且減少整體二氧化碳
8%,並能夠提高50%生物多樣性、增加30%生態物種,
不僅有益整體土壤乾淨健康,一座生態城市所注重的「生物多樣性」,更能有效達成。



有機栽種能增加區域的物種多樣性

 

 隨著人們不僅要求作物品質,更要求農作物具備「無毒安全」的條件,
在擁有成熟農業學識的農業大縣高雄,最適合全力發展有機作物,
因此,要求市政府需訂定有機農業發展目標和產力。

 

 目前大高雄栽種有機認證面積共計352公頃,農戶數187戶,
總值約計
2億元,包含永齡杉林有機農場、
中崎有機農場及杉林和美濃
112公頃;產值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以英國發展為例,他們深深體認到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直接性和間接性污染傷害,
對於一般農業栽種所帶來的二次污染,更是有感而發;
因此,他們有計劃性的引導末端食用戶,
以「食用在地生產」的觀念出發;包含行銷和通路配送,
有制度性的要求販售在地生產作物,確保市場擁有性,再從即有市場需求,
導引一般農至有機栽種,逐步取代原本一般農品。
食用在地生產,不僅符合生態城市減低運輸排放的要項,
更能維持在地農業的發展永續性;確保原產業別人口的工作權力。



2012年初,市府和市議會率團前往古巴考察有機事業。

在今年初市政府偕同市議會及部份高雄縣農,
帶隊前往古巴參觀有機農作物成果後,相關人員皆獲益良多,
許多市議員也因此更加關心高雄市有機作物的發展,
當然,古巴發展有機作物的起因,是來自於美國禁止國際石油等相關能源輸入至古巴,
促使古巴無法發展現代的化學肥料,只能針對天然栽種發展,
幾十年過去了,使得古巴有機栽種,成為世界的翹楚,包含英國,
多個國家前往取經學習;而對於單一城市高雄市來說,古巴的成功經驗,
來自於政治因素的限制,高雄並無此一背景,因而,
需更富有創意的開發城市的有機需求,從市場引導高雄的有機農發展。






因而在521日時,市政總質詢時,提出高雄市有機農業的發展,
要求市政府,每年提出大高雄有機農產品的報告,
包含公頃數、栽種種類、人口、該產業勞動力;除此之外,
更提倡有機農業要優先於旗山、美濃實施,因該地為大高雄的水源區,
現今一般農所使用的化學肥料,將因日照而促使肥料的「氮」滲入至地表,
再流至河水中;影響大高雄居民的健康。

 

另外,有機農業發展的部份,政府能率先向台糖租用100公頃土地,
做為示範農場,由政府免費提供土地、有機菜籽、有機肥料,
媒合在地求職人員,有興趣農事的失業勞工,弱勢族群優先;
並結合高雄相關的農事學校,提供有機農業技術教學,教學相長外,
更可結合專業農業專家,構成一學術研發平台,共同栽種。

 

而為了讓所栽種出來的農產品,能確保擁有食用者,政府在初期,
能扮演全部收購的角色,獲利由栽種農民均分,
而通路從公家單位的餐廳還有學校的營養午餐開始,
逐年提高公部門「食」的有機比例,給予確定的通路管道,
並同時培養高雄有機農產品的平價市場。

 

扶植城市另一個產業的興起,需要政府帶頭做起,
所謂帶頭做起,並非提供優惠而已,而是包今出產到通路,
皆需要一以貫之的配套,才能讓產業逐步走向供應彼此需求的自由經濟;
而獲益的將是市民朋友們。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2010919水災重創了台灣南部,「極端氣候」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已經十分明顯,
近年來遠遠超過預期的自然災害,迫使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思維考慮防災問題。

趁著今年五月和市議會到荷蘭考察,也觀察了荷蘭這個低窪國家的防洪之道。
除了先前已經在部落格介紹過的漂浮屋,兼顧防洪功能與生態保護的大壩,
也是一個具有創新與永續觀念,值得我們參考的做法。

 





移動長城Maeslantkering水壩
圖中白色結構物就是著名的弧型水壩,
平時避免影響生態與交通,只在水位超過警戒線時閉合形成屏障

Maeslantkering水壩是荷蘭40年治水計劃Delta Work的一部份,
1991年開始建設,1997年完成,耗資超過4.5
億歐元。
Maeslantkering
由兩道弧形水壩組成,以雙臂環抱的方式座落於鹿特丹。
平時雙臂張開,鹿特丹港與北海呈現開放狀態,船隻可以自北海進出鹿特丹,
一旦北海的水位高於預設的警戒線,完全由電腦控制的弧形水壩就會閉合並下沉,
在鹿特丹港與北海之間形成一道屏障,保護城市免於洪水的侵襲。

 

由工程獨尊到兼顧生態
然而,荷蘭也並非一開始就採用這種可動設計,
1950年代到1970
年代的這段時間,荷蘭的防洪策略是以「防堵」為主,
透過人工的工程設施,試圖將海水隔離在居民的生活之外。
這種與水爭地的做法,固然達到一定程度的功效,但也引發了若干問題,
像是漁業的損失、以及自然生態的破壞。

時至1970年代中期,荷蘭人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在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
凝聚了足以動搖政府決策的力量,終於促使政治放棄工程獨尊的防堵政策,
改以可動式,平時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等特性為首要考量。
Maeslantkering水壩就是這種可動水壩的集大成表現。





平時Maeslantkering水壩靜靜佇立兩岸,開放鹿特丹港與北海的水上交通。
船隻可以由此進出素有歐洲門戶之稱的鹿特丹。

Maeslantkering
水壩
所展現對環境的友善

Maeslantkering水壩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動建築之一,理論上可以抵擋千年一次的大水災。
但荷蘭人並沒有挾此強大工事與自然爭地,相反的,他們盡可能不破壞環境,以順應自然的方式治洪。
平時開放,只在必要時閉合的可動式水霸,配合萊茵河三角洲諸多配套措施,
如保留低窪地與湖泊作為緩衝區、填沙加大行水區、近海低地改種耐鹽作物、以觀光取代傳統農業等,
營造了一個海水與人類和平共存的友善環境,將以往「與海爭地」的思維轉變為「與海共生」。

 

2007118,來自西北的風暴引發洪水襲擊荷蘭。
在此之前
Maeslantkering水壩一共只閉合10
次,
其中
1次是女王主持的啟用儀式,另外9
次是例行測試。
面對初次來臨的挑戰,
Maeslantkering
水壩順利閉合,
在同為可動式的臨近水壩
OosterscheldekeringHartelkering
聯防下,
成功擋下洪水,保護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與財產,證明兼顧生態的新思維,的確經得起現實的考驗。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在極端氣候日漸加劇的情況下,同樣面臨洪水的問題。
然而目前我們對於海水的防禦,仍以固定堤防與消波塊為主。
在洪災規模愈來愈大、防洪設施必須有所提升的今日,
強化防洪設施與防災思維的轉向,其實是可以同時併進的。
荷蘭的思維與經驗,應該足以作為借鏡。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愈來愈冷,夏愈來愈熱,就連颱風,也超乎我們想像的巨大,

「溫室氣體」讓整個地球陷入萬年以來的巨變,有人說這是地球週期性的轉變,
又有人推測,這是工業時期以來,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後果,不管過程如何,
當今的我們,共同承受了相同的後果-「變幻莫測的氣候災難」。





狀似細胞生物的荷蘭飄浮屋

 

 荷蘭,這座小巨國,不僅土地小還低於海平面,自有記憶以來,
與海爭地增加國土面積,一直是荷蘭人生存的基本功,
但從1953年發生七萬人無家可歸、兩千人死亡的水災之後,
荷蘭人重新定位他們築堤防水的水利工程,經過審慎評估和思考,
他們耗時十四年,建造一座可活動式堤防,此活動式堤防,
主要是因應荷蘭是萊茵河出海口,此處擁有海河交流豐富的生態群,
早先固定築堤式之水利工程阻礙即有的生態群,造成漁民捕不到魚、
部份生物因此絕種的危機;活動式堤壩能防洪還能兼顧生態需求,可謂一舉數得;
並給予世界一個最佳順應自然、謙遜的公
共工程啟示典範,不只如此,荷蘭人依此靈魂精神,打造了飄浮屋。



住宅型的荷蘭飄浮屋


荷蘭人了解他們與海爭地的歲月,將隨著氣候變遷愈具挑戰,
他們因而反向思考,何不和他們共融,當代的人類都依人類為本位出發,
總是打造一個適合人居住的世界,卻往往忘了「順應自然」這件事,
荷蘭人在容易水資源泛濫的地方,不再填石造陸,而是打造一座隨著大水上升的房子,
就算是洪水大泛濫,也不再害怕淹没的危險。




 





飄浮屋的型態已在荷蘭謂為風潮,
雖然價格上仍還無法趨於平民,但這樣的觀念,似乎為極端氣候下的人類,
找到一艘諾亞方舟。





 


出自於本身對環境的真愛,這位荷蘭人建築師,
創造了許多和自然共生的建築想像,飄浮屋便是其中之一。



飄浮屋社區,的確是一個感覺好奇特的社區。



飄浮屋之一隅,戶外的露台,原本的草地視覺,取而代之的是波光閃閃的水面。



海島型國家台灣,處於環太平洋地帶,不僅地震多颱風也多,
根據聯合國報告指示,台灣是第一波氣候災難的首波地區,自八八水災和高雄九一九水災後,
皆驚覺瞬間豪大雨的威力,而位於西部地帶的平原地區,早年因經濟發展需求,
農漁民大量抽取地下水,促使地層下陷,使得部份地區,如林邊和茄東皆低於海平面,
不堪一次性的猛爆雨量,一張載運居民走在水路上的坦克車,成了八八水災最傷痛的記憶。



然而這類的地區,若再以從前的觀念重建,仍無法抵擋氣候變化的威力,
假設往後重建的觀念皆以大水為頻繁為正常,相信整個觀念將有所不同,
如同荷蘭飄浮屋,和大水共存;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號稱史上最大的上海世博會,其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集合了世界192個國家,
80
個城市,建造有史以來最貴的一次,於今年五月一日盛大開展,此次世博會有別於以往展現新奇發明,特別以「城市」為主題,邀集各國具特色城市來到上海展演,開創出和以往不同類型的世博會,這也是此次最精彩的部份。


 



沙特阿拉伯館夜景,是園區內造價最昂貴的一館,約合台幣40億

此次世博會好比一項未來城市的發表會,各國實體呈現出來的東西看似遙不可及,
但實際上,於會場上所展現的內容,皆是已在各城市落實的思想或是政策,藉由上海世博會,
將全世界各城市對於環境和帶給人便利幸福的價值,滙集於此,透過各國和城市間的聚集能量,給予參觀民眾,甚至各地方政府考察團,了解新一代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又其需具備何種價值和思維,進而再創造更貼切民眾和環境永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上海世博會共有四大面項趨勢:1.城市學 2. 綠建築、建材低碳化、設計數位化 3.乾淨能源更大規模應用 4. 4G,4D樹立技術革命新里程 (以上資料參考遠見雜誌之世博專刊),依照聯合國數字統計,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之中,而未來還會再增加,以紐約來看,
根據預估,未來一百年將再湧入至少六百萬人口,而不僅只限於世界一線城市,
各國的城市規模將因人類行為改變而愈來愈龐大,在地球資源被人類掌控的時代中,
可以說一個環保健康永續的城市,將間接象徵著地球生存的永續。









環境永續的相關展覽,為世博帶給參觀民眾的另一項使命,
部份展館呈現出一個永續地球的實踐


參展城市之一的倫敦,其著名的零碳社區:貝丁頓零碳社區(BedZed)
是全世界第一個節能零碳社區,自
2002年建造以來,促使英國新一代建築以及舊建築改造,皆需符合多項建材回收利用、建材取得距離、綠建築等種種建築法規規定,貝丁頓零碳社區成功帶領城市走向另一個似乎不可能的願景中,因此,此次世博,倫敦館將實體打造一幢貝丁頓建築,利用世博的能量,聚焦全世界。

延伸閱讀 :上海世博零碳社區代表-英國倫敦貝丁頓BEDZED社區







英國貝丁頓零碳社區實景,這幢小型社區,帶領全世界對於節能住宅另一種思考
建築群當中所使用的原素和創意,將一一重新原新於上海世博之中




此設計圖為上海世博倫敦館圖,延用英國貝丁頓社區的雛型,

改量原本的節能技術,運用當代創新且高效能的節能技術和思維,創造了倫敦館,

民眾不用千里迢迢跑到英國,到上海世博便可以實際參訪


而另一個參展城市漢堡,展現德國對於環保議題泱泱大國的氣勢,
其主題
「漢堡之家」是少數展館將被永久保留的展館之一,漢堡之家為另一項節能屋的示範,
其最大的特色是:透過可控室內通風裝置,室內的廢氣
80%以上可轉換為熱能,同時,
室外的新鮮的空氣經過濾後也可進入室內。房屋可完全不受外在氣溫影響,
自動調節成適當溫度。

不用電,也不需要冷氣和暖氣,卻能讓室內保持25度的怡人溫度。
(以上資料參考遠見雜誌之世博專刊)
漢堡之家所運用的技術可謂跳脫現今普遍對綠建築的思維,
將造成污染和暖化的因子被強制掌控且轉化為能源,
且不斷地循回著,為了因應這項技術,所有的建材都經過特殊設計,
全部從德國進口,總造價高達
27913萬台幣,
是漢堡城國外展出有史以來最貴的一次,而漢堡之家的造型,
以漢堡世界聞名的
Hafen City都更案,漢堡Hafen City
及河海港岸住商混合性住宅樣式為設計,做為漢堡之家的外觀,在上海原汁原味的呈現。

 

 
 德國漢堡城河海港的都市更新案,位於河出海口的河岸都市更新案,

 望遠鏡旁的房子,皆是新一代的住商混合住宅,該地原本是一處都市無人去的邊陲地,

 透過都更後,成為新興的生活聚落,房價水漲船高,雖然各方仍對於在河岸旁

 打造類似建築其影響生態,仍有多方說法,但可以知道的是,

 他已是漢堡政府最得意的城市地標。這樣的房子,在上海也實體呈現出來。





當然,上海世博會園區,好比一個最大的上海展館,園區內除了有嶄新的硬體規劃外,
也體現了上海對於永續未來思想的軟體置入,園區內不僅採用了大規模的綠能產品,
一點一滴的規劃,蘊含著城市走在何種價值的道路上,從園區內的交通運輸便可以感受得到。

 

好比各車廠每年所發表的概念車,此次擔任重大接駁使命的1000台小車,全部採用電力系統,特別的是,外觀有如自小客車和高爾夫球車的藍色小車,使用的能源為氫氣,
因此排放的是水(高雄市部份公車採用水為燃料,分解水分子當中的氫作為燃料,
當然,所排放出來的也是水,延伸閱讀:高雄市油氫混合公車上路啦)







世博會的小車車,這台車子全部使用電力系統!

而除了園區內的小車外,其公車更是令人讚賞,目前世界上各城市比積極發展綠能公車,
以比油電混合或是氫氣公車等,而上海世博公車採用全電力系統,
當然,電動公車往往碰上電池的效能持久的問題,
因而無法大規模發展,但此次於上海世博園區內,看見另一項創舉,為了解決電池的問題,
公車候車亭,設計了公車電池充電系統,公車只要進站,利用等候乘客上車的時間,
公車便可以進行充電,倘若其電力來源又為太陽能,那幾乎達到了全部百分百的綠能運輸。







世博園區內地上高度35公尺 地下深度6.5公尺 貫穿園區的世博軸,

是此次世博鉅大的建築之一,使用特殊的材質和結構,這項建築將會永久保存










以中國器為概念打造的中國館,裡面所展覽的內容,將中國五千年歷史,
以現代科技4D動畫呈現,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畫出古代市井小民的生活型態和文化,
加諸現代科技呈現,讓人仿佛至身中國幾百年前的風華之中


號稱史上最大的上海世博會,或許各國和城市衝著中國因素,而大張旗鼓在上海一展身手,
因而使得世博會開創不曾有的豐富多元,但不論背後誘因為何,世博會所體現的思考和觀念,
市政府應有責任率團參訪學習,藉由各國和各城市齊聚的優勢,在最短的距離
、最少的金錢,
以及最少的時間下,學習各城市的精華。

以英國倫敦貝丁頓社區考察為例,一趟英國考察至少12萬,一次至少一星期,當然,
漢堡城市也是,倘若一個局處派遣三位科長科員考察,
則花掉
36萬,而一趟上海世博以3萬元來算,36萬可讓12位局處人員考察學習,
一個城市的進步,來自於市府和市議會領先民眾獨具的思想,
當市府團隊能有
100人參訪世博學習,並有計劃的落實於高雄,
相信在其價值普遍性高的團隊中,高雄能比現在的發展速度,更加快速的成長。

當然,不只是市府官員應參訪學習,對於從事設計 都規 以及交通 或者環境,

都應去世博看看,透過一次參展的機會,看見全世界對於環境和城市最新的詮釋,

進而帶入自己的工作領域,或者給予自己對於城市不同的思考方式。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十七世紀的航海強權英國,自十九世紀發明蒸汽機帶動工業革命後,
帶領世界走向富裕、科技化的高產能社會,
在歷經二十世紀全球經濟和科技極速發展的世紀後,迎來二十一世紀一個高燒不退的地球。

 

倫敦貴為世界一級的現代化都市,在他最興盛的十九 二十世紀中,

帶領世界邁向現代摩登,圖為倫敦之眼和舊城區改造的金絲雀碼頭。

在意識過度開發造成地球暖化危機的已開發西方社會,
一個理想中的零碳社區,在2002年被實現於英國倫敦郊區的一個「貝丁頓零碳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世界首座的碳中和社區,
由建築師Bill Dunster設計和倫敦最大的房屋組織”Pedbody Trust”合作建造,
這項計劃,可以說是由民間房屋界龍頭率先發起,
並將此建築物定位於一座「低耗能的建築物產品」,
創造好比買車的消費慣性,在廠商制訂價格後,提供給消費者訂購;
創造「零碳社區」平易近人的個性,並開誠佈公的告知,其零碳社區打造後,
帶給環境的效益、人們於此社區中所省下的能源花費,
以及最關心的建造價格和建造後住宅密度。


 
02
年完工的貝丁頓零碳社區,似乎意識到未來的暖化局勢將持續惡化,
09
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讓原本不迷信於強權合作便能解決問題的普遍思維,
更加賭定明確;馬斯洛心理學金字塔,給了全世界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基本需求滿足了,才能再進階至自我實現、為人付出的階段,以致為環境付出的氣氛,
仍無法超越滿足需求的階層;貝丁頓產物,不只顧及最重要的環境,
也顧慮了多數認為環保產品總得付高價、
或得犠牲部份便利現代生活條件才能擁有的消費者心理,
建造了這座於2010上海世博,代表英國參加「零碳生活」的代表性的世界級社區。

一、貝丁頓零碳社區-舊建材是主角

貝丁頓零碳社區位於英國倫敦南方,此社區共計82間居住宅,
3000平方公尺 住家/工作空間大小,零碳社區不只著重於建造後人們於此住宅的零碳生活,建造零碳社區之初,建築團隊也積極搜集舊建材,達到再利用的環保目的;
並首創「廢棄建材再利用」之循環鍊,總計使用建材高達2,200噸的貝丁頓,
52%
的建材來自於回收建料,不僅省錢,也降低環境影響。



不管是地上之透水磚,還是建築物所使用的材料,高達95%的建材採用回收建材

舊建築物被拆解後所造成的大量廢棄物,無疑是環境一大負擔,根據統計:
英國每年便製造了70,000,000噸建築廢棄物,其中卻只有25%廢棄物能全然被大地自然分解,也就是說,有大量的磚塊、門、窗、鋼材、木材,甚至透水磚,
皆是直接被丟棄的,而這些材料,多是可再新建築物中被再利用;
為了能讓成千上萬噸的完好舊建材再發揮價值,
貝丁頓社區率先創造了「廢棄建材再利用」循環鍊,搜集各處廢棄舊建材,
將符合規格之廢棄建材,透過蒒選,直接運送至工地中。

 
水泥一直是建築物中,不可或缺的的建材,然而水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一直為人所坧病,根據統計,英國平均每年消耗678,000,000頓消費品中,
平均一人11.3頓,而關於建築材料則占了7頓將近420,000,000頓,
其中水泥重量便占了50%,水泥所產生的劇毒足以造成大地和水資源嚴重的破壞。

建造貝丁頓社區,建築團隊使用了980噸的回收水泥,其回收水泥來源自路面下地基,經由撞擊成碎石再使用,根據研究,這樣的水泥成份,足以取代全新的水泥材質,且較便宜,自貝丁頓社區使用此一模式之後,自2002/04開始,英國政府為擴大民眾使用回收水泥,使用全新水泥將得課徵1.6英鎊/一噸的水泥稅;而全英國有18%的水泥來自於回收素材。



建築物當中,多數的水泥來自於回收素材。

舊鋼材的利用,貝丁頓社區也有很大的成效,在八十二幢房子中,
打穏地基和建築物骨架的鋼,便有95%,高達98噸的鋼材來自於回收鋼材,
建築師表示,為配合造型而得使用彎曲的鋼材之外,幾乎所有的鋼材皆來自於舊建築物,
不僅環保,更省下大筆的金錢,除此之外,貝丁頓零碳社區中其90%的木頭也來自於回收來源,而包含道路上的透水磚以及視線所及的建材,也幾乎來自於回收建材;
而每樣建材在使用前,皆會通過檢測認證,確保材質的穏固和安全。


貝丁頓零碳社區,從思考開始,便是以節能零碳為出發,打造一個零碳社區,
不只是建造功能強大新穎的社區,最重要的建造過程,更是達成零碳社區最重要的階段之一。當然,在搜集許多舊建材的過程中,也得考量其碳足跡,英國每年在建材拖運上,
便占了英國人一年二氧化碳4%的用量,貝丁頓社區於建造之初,
便設定了建材來源不超過方圓35英里距離,而其中52%建材已達到此目標,
和英國建材來源平均方圓40英里來算,已減下120公噸二氧化碳,
透過取材距離目標的設定,進而了解當地可使用之建材;然而,
倘若所搜集而來的舊建材其成本大於新購買,當然將會選擇較低成本那方。


二、「簡單省能」的 Easy Modern House

完美的節能減碳行動,好比準備贏得一場絕對勝利的大戰,
除了作戰設備精良外,策略更是得滴水不漏,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助長碳產生的機會,
了解環境地利後,運用智慧使設備發揮至最大的效益,「設計」是最大的功臣。

位於高緯度之貝丁頓社區,其建築物走向坐北朝南,
房屋設計不同於屋頂斜尖造型,改為圓弧型,並分為前後棟,
後棟較高往前向下之兩座量體,前棟為工作室或商用,後棟設計為住家使用,
如此的設計可配合太陽照射角度,使建築物受日照面積大大提升,
並利用受陽光照射之窗戶,裝上太陽能面板發電,整個社區估計有700平方公尺 的太陽能板;不僅如此,房屋走向配合季風氣流,使屋內空氣通風對流。



往下斜的建築設計,能使房子受陽光的面積增加,
受日照的面向可供作太陽能板的裝設,以及舖設植栽,幫助房子降溫。

而建築物牆壁內嵌石棉甚至報紙等絕緣體,牆壁的厚度皆高於一般住宅,
達到可儲熱抗寒目的;夏天時能隔熱,冬天能於白天吸收熱能,
更於夜間氣溫低時,釋放熱能,達到降低使用暖氣的機會。

暖氣一直是北方國家最主要的耗能來源,雖然建造了一幢能降低開暖氣機會的住宅,
但開暖氣的機會仍存在,因此能源也是重要的節能項目,
普遍倚靠傳統天然氣直接供應燃燒產生暖氣的模式,
貝丁頓零碳社區則採用CHP(熱電聯供),將可用比一般少的能源,
同時創造最高的暖氣和電力供應,每年可省下388噸的二氧化碳;
而重要的水資源收集利用,每棟房屋不僅擁有高效率的收集設備,
除了廢水回收以及雨水回收系統外,
房屋主要的用水來源:馬桶沖水、洗澡、洗衣服、澆花等,皆換上省水的設備。


三、BedZed綠色運輸計畫
汽車的普遍性,來自於帶人們生活的高度便利性,許多城市為了因應汽車時代,
道路面積和停車空間不斷地擴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廢棄,
成了城市主要的污染、地球暖化的主嫌之一;貝丁頓零碳社區在設計之初,
便進行一個名為「BedZed綠色運輸計畫」,分為:



1.
減少居民通勤的需求
社區建造時,每棟建築物便以住家、工作合用的規劃打造,
而社區中也有完整的生活機能,使民眾只需徒步或者騎單車便能到達;當然,
為了鼓勵單車的騎乘,自行車社區配合零碳社區,給予當地居民許多優惠,
並擁有完整的自行車寄存、修膳措施,使民眾皆能在徒步以及單車騎乘的範圍內,
買到新鮮的食材、民生必需品,以及健康醫療設施;且每戶設計擁有三輛自行車的停放空間。



2. 提倡大眾運輸使用 
貝丁頓零碳社區,剛好蓋在兩條大眾運輸延線上,為了提供更好的公車、
輕軌轉運服務,社區內也建立了即時服務,提供民眾在家查詢班次,
不必浪費等候時間的服務。

3.
降低私家車使用,卻保有便利性。

和鄰近的社區比較,貝丁頓零碳社區減少近1/3的道路面積,並且設定並成立了一個名為” ZedCars”的俱樂部,也就是社區中雖然有便捷的自行車道、大眾運輸系統,但到達某些地方,甚至載重物時,仍得倚靠自家車的彈性和便利;因此他們社區和RioRegional以及SartMoves合作,招收居民為會員,以租車,計時和計里程數為計價標準,出租給貝丁頓零碳社區的居民;比較於隔壁社區,貝丁頓社區每人平均使用自用車的英哩數為70英哩/一個月,而他社區為500英哩/一個月,足足少了430英哩 。

貝丁頓旁的鄰近社區,平均至少提供121居民停車位、79訪客停車位,
然而貝丁頓零碳社區便只規劃84個停車位,且使用石化能的汽車,
就算已購買車位,但每年仍得繳交200英鎊的允許停用費。
也因此貝丁頓社區擁有私家車的平均數為0.6/一戶,少於倫敦的32%-50%
倘若擁有的話,也鼓勵以替代能源的車輛為主。



 BedZed社區成立了一個名為” ZedCars”的俱樂部,提供居民租乘使用,
而社區中也只提供84個車位,就算已購買車位了,每年仍要付權利金!
種種的限制無非鼓勵民眾使用 綠色運輸。

四、BedZed創造英國新一代的社區價值
貝丁頓零碳社區不僅著重於硬體方面的減碳成效,
保有居民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的前提之下,還能節能減碳雙贏的局面,
是貝丁頓零碳社區的成功之處。

貝丁頓零碳社區的成功,更促成了倫敦市政府的建築物節能滅碳的決心,
未來二十五年,不論是新建的房屋或者老房再更新,都必須符合貝丁頓社區的標準,
也就是在建築物90%使用暖氣的空間裡,平均每層樓,必需減少33%的電力使用。

而在以往總覺遙不可及的減碳設備,透過貝丁頓社區實體化的建造後,
更鼓勵了許多建商以及民眾,所創造的觀念革命,進而帶動政策的落實,
是貝丁頓最大的奉獻。

 

當然,在面對即已存在的舊房子或者舊社區,大規模的改變房子硬體結構,
成為好比貝丁頓社區般,其因難重重。
世界各地的城市,不管是動輒數千年的古都,或者僅數十年的新興城市,
大家皆面臨相同的問題,在地球上有2/3人口居住於城市的現今,多數的人仍不願以「犧牲」換回更乾淨的地球,因此,在維持經濟發展以及便利現代生活的前提下;面對不同情勢和挑戰時,便得運用不同的減碳政策;以碳中和觀念陳述來看,
應以提高能源效益為前提,運用技術將能源使用效益倍增外,更應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除此之外,在面對無法立即節能或者尋找替代能源的工廠、機關行號下,
政府如何有效的制定「碳中和」政策,進行另一種減碳方法,是處於這時代中,
最迫切的政策之一。

這樣的措施,透過市府的公權力必能實施的更加迅速;貝丁頓零碳社區,是由民間發起影響政府政策的最成功案例;從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直到台灣新聞界翹楚陳文茜所製作的正負二度C,已帶給台灣民眾一個充滿警覺性的未來,如何將樣的警覺化成自覺,建立單位住宅自我節能減碳的控管,推動社區,進而影響城市。

依目前來看,從中央政府一直到地方政府,皆還未有完整的節能減碳政策,或許政府可透過獎勵模式,包含地價稅、容積獎勵,號召民間團體、或者公部門機關,歡迎各方單位提出具體的節能減碳計畫、或者建造省能建物等,多方滙集;政府再滙集各方民意的自由發想和實驗樣本,依各地情勢而各取所需;一點一滴地帶入民眾生活,漸近式地讓需求帶領觀念,進而影響整個產業到法規的建立;這樣的想法和行動,許是在現今政府對於節能減碳仍未有明確政策下,最可行的辦法。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面對幾乎每個星期六的零晨,似乎都得趕緊去做一件事,絕對是「加油」,
雖然一次只漲零點多到一塊錢的漲幅,但一次幾十公升的汽車,
連續一個月的定期漲價,長期累積起來,真的吃不消;更別說靠車吃飯的小黃司機們了。

石油危機和石化污染,是這時代人民得跨越的難題之一,為了降低人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
依靠石化能的產業,也不得不走向轉型,或者尋找替代能源,好讓企業繼續永續下去,
當然,帶領整體社會走向新價值的政府,勢必也得有如此的具體行動,具有智慧的實施。

美國是目前世界使用石化能源國家的前二名,面對氣候變遷防禦總是慢半拍,
或是愛理不理的美國,第一大城紐約,不管是維護名聲,或者追尋世界的價值,
快腳步的制定令人佩服的環保政策。




紐約的計程車,可以說是多數人對紐約的印象,

圖中的計程車皆為為油電混合車

計程車一直是紐約最鮮明的印明,無論從電影還是影集當中,甚至明信片旅遊書,
小黃的身影絕對是不會忘記的
ICON,當然,這也代表了計程車帶給紐約空氣污染的負擔,
因此,早在
2007年開始,紐約市政府便規定:從20072012年,這六年內,
所有的計程車得階段性的換為
「油電混合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歷經近三年的實施,
今年造訪紐約後,街上已有三分之二的計程車,是為油電混合車,成效令人驚訝。







經過三年多的汱換,目前紐約的計程車,

居然已有三分之二的數量為油電混合計程車,成效有目共睹

 

石油只會愈來愈貴環保意識也只會愈來愈高漲,幫助小黃族群們轉型,尋找出路,
絕對是政府得一肩挑起的責任,以紐約的成功經驗為例,高雄市目前約有兩萬台計程車,
制定五年的汱換時間,幫助計程車轉型。

而市政府該如何幫起呢?

目前市場上的油電混合驕車已趨近於成熟,若以團購來購入的話,一台價錢可壓到一百萬,
為了鼓勵及早汱換,前一萬輛,每台政府補助三十萬,民間自付七十人萬,
第二個一萬輛則是補助二十萬,民間自付八十萬。

目前一台計程車的油料費,以平均一輛18,000/一個月,一年的油料費則為216,000元,
而油電混合車一個月可減少一半的油料費,一個月可節省
9000元,一年便是約為十萬元,
十萬元在乘上一萬輛計程車,便節省了一億元的油料費。


9000元省下油料費/一個月X 12個月= 十萬元油料費

十萬元油料費X 一萬輛油電混合車 =  省下一億元油料費






油電混合車不僅省下高金額的油料費,更可觀的是,能讓於城市中高數量的計程車,
成為城市中的環保運輸,減低城市的空氣負擔。


不管是城市轉型,或者走向另一項價值的過程中,是得有目標和計劃循序漸近,
好比馬拉松練習一樣,設定目標公里數的練習期限,做有效並有方法的將自己身體帶向能承受多少公里數的體能。

當然,一項需要多數民眾適應和配合的政策時,更是需要利用這樣的方法。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第一大城,紐約,是典型的海港城市,城市最早發展之時,
與高雄相同,從紐約曼哈頓島的港口,也就是曼哈頓的西邊開始;同樣也是從鐵路輸送開始。



1874年的時候,這個地方,開始興建和街道共用的鐵路,
不過,當時這段鐵路,卻常發生車禍,造成傷亡,在行經第十街時,
還被稱為
死亡街道,原因是,許多騎馬的騎士,會和鐵路爭道

當時,牛仔往往騎在鐵路上,不只如此,還走在火車頭的前面,

極為危險;常發生事故。

於是在1929年時,紐約決定將曼哈頓西邊這條鐵路重新改建,
原本和街道共用,共計經過
105個街口的鐵路,
全部改為距離地面約有
30尺的鐵路高架段(Highline),
並新增大量的河岸綠地,改建預算,以現在換算,至少二億多美金;相當驚人。


 




當時還在營運的Highline鐵道

這條鐵路的主要功用,便是將港口的貨物能直接運送至城區和新北美區,
為了能快速,這條鐵路不同於一般鐵路,在興建的時候,
便規劃可進入許多倉庫或者工廠之中;使貨物不用再轉乘,這些物資多為民生食物,送到工廠內進行二次加工。


  火車可直接進行倉庫之中,極為便利

(以上黑白照片來自於Highline官網)


而後,因紐約城市人口迅速擴張,需要港口腹地,
挪做都市居民使用,原舊有的港口,移至紐澤西洲的伊莉莎白港;
當然,這條曾經的運輸鐵路,隨著港口的遷移,在
1980最後一班載著冷凍火雞的列車後,宣告停駛。

 

這條鐵路荒廢十九年後,很慶幸的是,這條高架段鐵路(High Line)
並無即刻的拆遷,不管是見證紐約利用這條鐵路發展歷史的老一輩紐約人,
還是伴隨這條鐵路荒廢的新一代紐約客;這條鐵路皆是他們成長或者寄情的重要
ICON

 

而在1999年,紐約政府決定拆掉這條高架段鐵路,不管是認定這個歷史ICON
還是之後認識因此而認同的紐約客,自發性的組成一個叫做,
成立了一個叫做
Friends of Highline的團體,他們想將這條鐵路,
不僅保留下來,更整理為居民活動的開放空間,他們覺得,
與其花錢蓋新的公共空間,不如利用原本舊有的空間再改建。


 

 
這個團體的努力之下,於2002 ,紐約市議會通過這條鐵路可再利用的條例。
2003年,這個團體以不拆掉這座鐵路高架橋為最終目的,
不僅只有一廂情願的捍衛,而是在這條鐵路高架橋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
以及透過網路,
號召全世界對這個保留案有興趣的民眾,
一起來創意發想,辦理了全世界
Highline再造的國際競圖活動,
以不拆掉鐵道,保留舊有鐵橋和鐵道的元素,進行設計。
共計有
720支隊伍,36個國家參與,
最後由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Diller Scofidio+Renfro,兩組景觀建築師獲得。

而在新建Highline計劃中,皆利用了紐約當地的生長植物來復育,
不但符合環境條件,更是重要的生態觀念。



除此之外,這樣的民間團體力量,也逐漸落實在商業行為上,他
們成功的利用鐵道旁邊許多舊有的建築,如肉品保裝區,
和沿線很多倉庫,以舊建築再利用的觀念,變身為時尚的時裝店,
或者有個性的餐廳以及各式樣的創意小店;不只是保留鐵道而已,
整體性的區塊開發,成功的讓這個地帶活化再復甦,讓紐約其它區的市民,
能感受到這裡不同於其它商業區的獨特氛圍。


這條鐵道的有趣之處,還不僅於此;有一間名為”Stand Hotel”,則視這條鐵路為自家飯店的特色,
將他們自家飯店,橫跨於鐵道上,蓋了一座外觀好像書的酒店,好比鐵道闖入書中黃金屋的意象情感。

 



橫跨街道中間的高架處,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Diller Scofidio+Renfro設計團隊將劇場空間設計融入此地,
坐在斜坡式走道的木頭階梯,觀賞街道穿流不息的車子,彷彿在觀看城市某段故事情節。





HighLine Friends
,成功發揮民眾的力量,讓他們的想法,
結合符時代潮流的理性思考想像,讓他們具體顯現,不只是情感上行為和辯論。

紐約市長,Bloomberg,也支持這樣的活動,他宣佈,將動用紐約的城市基金,
來維護這條鐵路再造,公部門也以實際的行動支持這樣的計劃,不管在金錢的挹注還是實質的行動,都有顯著的成效。

在歷經多年的計劃和規劃後,2009.06.09,是HighLine的歷史時刻,
HighLine重新對外開幕,象徵民間長年的自發性力量,成功改變都市的案例。

這不僅是環保行為的一種,更讓往往人們對歷史軌跡所形成的建物,
有了最佳的保留方法,而不再會對這類的大型空間不知所措,最後只好面臨拆遷的命運。



法國巴黎巴士底區的貝西公園附近高架廢棄車道,改建為市民休閒的公園,並設置空中生態水池,
極為特殊,使這條原本像是城市毒瘤的荒廢鐵道,頓時成了居民重要的休閒空間。

紅色圓拱橋上,便是老巴黎時代的鐵路橋,

如今,他已成為最讓附近民眾滿意的花園,又或者是自行車道

 

巴黎,空中綠林花園 (La Promenade Plant`ee)廢棄車道利用成功案例。


在高雄,也有鐵道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臨港線自行車道,便是最佳的案例,
原先這條鐵路為運送港口物資至市區的鐵道,歷經時代變遷之後,
鐵道全面荒廢,在改建之後,民眾不但可以透過這條鐵道的自行車道,
一窺碼頭的作業情形,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臨港鐵道自行車道。

 臨港線的自行車道,是高雄市最豪華的自行車道,
保留鐵路的紋路,舖上平板的柏油,便是最亮眼的自行車道喔!

然而,歷史價值極高的高雄哈瑪星鐵道,也就是高雄港車站,是全國唯一日據時代還保留的車站,
特殊的舊鐵道紋理,是高雄豐華的歷史紀錄,現在這個舊車站和鐵道的未來,仍是未知。


每每要去中山大學或者西子灣,在紅色鐵橋下的哈瑪星鐵道,是全國僅存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車站。

希望透過國外許多廢棄鐵道改建的成功案例,拆遷不是唯一的辦法,在歷史和新建設中,同樣可找到共存的媒合點。

延伸閱讀:舊鐵道再利用俱樂部-高雄 巴黎 紐約 

紐約Highline官網

紐約Highline部落格-這裡可得知最新的活動和訊息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

錢,總是所有公共政策裡,最後的問題,

倘若不是得看錢的臉色,再生能源的規模和應用,

想必已成為世界的使用主流。

在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得遷就許多的問題,

包含法律的限制和相關金錢。

 
日本,東京北方80公里郊區,有一個叫做大田式的太陽能社區,
這個號稱將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社區,
近百分之百的售屋率,能看出房價的平易近人,
社區擁有生態池、和許多綠建築設施,
吸引中產階級以及30-40歲的家庭購買。



大田社區內的生態池,雨水集中地

 

此區域是由政府電力公司的財團法人基金會,以實驗研發性質,

投資94億日幣建造,將原本對於新能源研發的實驗,

應用於一般的住宅中實驗,
從房屋的太陽能板,以及發電措施,皆全權由財團法人一手包辦,

集中式管理維修,不僅使電力公司於維修過程中更了解太陽能,

民眾也因此受惠,且所產生出來的多餘電力,更可集中賣給電力公司,

使每個月的帳號成為支票。
 

不僅如此,因是電力公司之財團法人投資研太陽能,

民眾可用一般房子的價錢購得,預計社區將會發展為770戶的規模;

再生能源最令人垢病,便是高單價建造,大田社區,由財團法人投資建造,

將可吸收這部份的預算,使再生能源的應用普及。

 

大田社區內,有三分之二為本地人,三分之一為外地客,

多數的在地民眾皆樂見且願意這樣的生活方式,

更有許多年輕夫妻特別於此購屋。






每戶的屋頂皆裝有太陽能發電板,構成的乾淨社區;
這樣的社區為政府國營電力公司所投資的實驗的住宅



大田社區的民眾,將以往的電力帳單,轉為一張張的支票;
原因來自每戶過剩的太陽能發電,皆可賣出,轉為金錢


 
台灣,政府以獎勵容積的方式,鼓勵民間投資使用再生能源,
然而,先前卻有學者反駁,倘若獎勵容積,那增多空間所使用的能源,
是否反而消耗更多的能源?
 

政府聽聞此事則打退堂鼓,無再強而有力的繼續推行下去,

而從這件事可得知,政府先前所推行的綠建築指標,並無有效的節能,

才倒致學者專家能一語擊破。

 

德國是現今綠能源發展最好的國家,

他們一開始的推行目標為:全國百分之三十為綠能源,

在政策上有明確的規範和措施,不僅如此,為鼓勵發展綠能源,

他們給予民間使用綠能源補助外,鼓勵民眾利用再生能源發電,

政府再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將電收購,使「供」和「需」皆有所求,

如此條件下,使得投資綠能源的企業工廠有訂單和收入研發更棒的綠能源設備,

除此之外,這些企業不需仰賴國外市場,國內市場便可支持他們的營運,

在這樣良好的循環下,才使得德國綠能源的應用和研發獨步全球;

民眾對節能的觀念更是不在不在話下。







德國太陽能城-弗萊堡,是目前最早的太陽能城;
社區內自發性的研發和使用,使弗萊堡太陽能的運用以及普及,領先全球









德國海德堡太陽能船,白天時可當遊船;
夜間無太陽時,則可當水上餐廳,太陽能的運用以極為普及

 

綠能源的發展一開始得先仰賴政府的補助才能蓬勃

一個新興的能源發展,首先得仰賴政府的投資,

只有政府才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於市場和政策齊頭並行推動,

台灣是一個極度倚賴外來能源的國家,

電力,又多數以高污染的火力和核能為主;

發展替代能源勢在必行;政府應拿出guts,倘若真要推行,

應不畏阻撓,堅持到底.

台灣其實可由中油或者台電發起如此的社區建造,
將研發的項目和原本的研究經費,應用在一般的實用住宅上;
比照大田市的模式,將可不受再生能源的規範,
民眾也能運用一般的住宅價格,體會再生能源的益處。








 

大田市生態池圖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說到古根漢博物館,大多口徑一致地連想到西班牙畢爾包城市,
此建築外型在現今新時代的建築群當中,絕對是讓世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傑作;
古根漢目前所在的位置為從前畢爾包的工業區舊遺址,是一塊人煙稀少、好比廢墟的『河畔』,
但在市政府的努力之下,以及古根漢博物館的建立;造訪此地,
很難想像他以前不惹人愛的灰色基調。




 

古根漢博物館建立之後,四周環境也因古根漢博物館而渙然一新;
目前才三十多萬人口的畢爾包小鎮,每年得迎接超過百萬旅次的觀光人潮,
如此大餅的旅遊商機,四周環境的配套自然是無比的重要,
而舒適且便利的旅遊環境更是延續他們再度觀光的動機。
 

古根漢博物館原址為畢爾包工業區,沿著河岸的遼闊土地皆屬此地帶,
因此,在古根漢博物館新建之後,河岸旁的觀光景觀以及交通建設為規劃的重點。



卡特拉瓦於畢爾包所設計的橋 
於建築中 大方的展現力學結構 所形成的優美弧線 是他最大的特色


話說『畢爾包是靠建築再生的城市』,很少人會反駁這句話,
除了古根漢博物館是建築大師法蘭.蓋瑞設計外,於河上的那座橋,
也是由建築結構大師:卡特拉瓦所建造,這座橋不僅連接兩岸之外,
還更加延伸至岸邊旁的坡道社區,使腳踏車能越過河岸邊馬路,
直接騎進位於坡道旁的社區之中,更運用橋將原本得爬坡的斜度趨緩,讓騎士更加輕鬆。

不僅如此,對岸的社區更能加速到達另一岸的社區之中,
讓這座橋不僅造型亮眼,他的功能性和高使用率使得這座橋更顯出色.





無明顯的橋墩 運用兩旁美麗的拉線








此一路面為橋的一部份 
運用的舖面為特殊的石子磨擦地 但每塊磁磚地所被分配到的面積
使對腳踏車輪胎的附著力 都有良好的計算 
讓騎士騎乘時不至於太"卡" 又不會過於滑溜



旅人提著行李  順勢悠然而下



有便於行動的坡道  也有省時步行的階梯




這座橋的設計不同於一般橋結構中的力學分配,
原本制式的橋墩、橋面,大師卡特拉瓦將橋所承載的支撐力點,
運用不同於一般人所運用的建築結構,大玩結構力學。

於橋的兩旁,各有讓腳踏車或者提大行李搬重物所使用的坡道橋,
當然,也有省時所步行的階梯,兩側的道路或者樓梯所延展而下至河岸的精準設計,
皆恰到好處的成了此橋的支撐輔助;每一處階體現卡特拉瓦的專業以及巧思

在這樣的小作品中,也可品嚐到大師將結構力學淋漓盡致的發揮,自然而然,
這座橋也成了畢爾包不可或缺的觀光景點。




舒適的交通使河岸觀光成功連結至古根漢

而為了能讓來此的旅客甚至逐年攀升的在地居民有著舒適便利的交通環境,
畢爾包於交通的規劃就好比呈現一項美麗的作品般。









於橋邊的河岸旁馬路上,其規劃自然當然是以大眾運輸和腳踏車行人為主的設計,
從河邊旁開始,人行步道-腳踏車道-輕軌-快車道,其中人行步道和腳踏車道
則占了路幅的三分之二。而不論是輕軌還是所有的步道及車道,皆便利的連結至古根漢博物館.

以下為一對情侶從橋的另一邊走至橋下搭輕軌的輕輕一撇




整理包包-似乎在找錢包還是??





車子終於來了



蔵身在站牌下的男友現身 似乎要幫女友扛行李的打算



猜錯了! 獨立的外國情侶,各算背著自己的行李





車箱和車站的距離 微乎其微 非常緊密,便於行李拖拉



美好的邂逅~




古根漢博物館的建立,改變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悠閒以及藝術氛圍濃厚的四周,處處可看見美妙的男女主角,所勾織的美麗圖畫

一座橋或一棟建築物,皆擁有凝聚市民以及活絡市區活動的象徵,
畢爾包這座城市無非是最佳的典範;利用這樣一座充滿人性化的橋,
過往的旅客感受到最享受的友善城市,用盡一切方法,
讓每年超過百萬的外地人,
體會全部的畢爾包.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高雄楠梓中油遷廠-從德國魯爾工業區學習[上] ~~可先看這篇

RUHR 2010
歐洲文化首都-魯爾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的成功轉型改造,不只成功使都市面貌更新,內涵的生活紋理以及居民素質都得因環境而一起轉變;
經過快三十年的轉變,魯爾工業由老一輩的改革轉為新一代的城市創新,現今魯爾被歐盟指定為
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
即將在
2010,魯爾工業區跨入一個嶄新的紀元。

 魯爾工業區成功改造-IBA國際建築博覽會模式+政府和民間合力打造  

魯爾工業改造的黃金時期,為IBA (國際建築辦公室) 投入的時間,這個組織屬於德國官方的民營企業,
主要是幫助一個城市的改造,在德國,只要是和IBA共同合作改造的城市,皆無往不利;百戰百勝,就好比一個勝利品牌!
 

同樣地,魯爾工業區現今的樣貌,多數也是在IBA改造十年的計畫中所建構而成的。
IBA的宗旨為創建一個永續發展的都市,因此在改造的過程中,會將多半的時間著重於居民討論,
且會於改造的地方舉辦音樂會、同樂會、以及居民的各類活動;
目的是希望居民能藉由文化的活動重新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環境和土地,這樣認識鄉土的時間居然可以持續數年以上,
而後再舉辦公聽會,讓居民說出他們理想的環境改造成,目標確鑿之後,才會開始建設。

 

因此,倘若一個十年計畫,也許有七年是在和市民溝通和認識,後三年才是真正的建設。
這也是為何
IBA能成功主要原因,讓居民實質參與,一起建設他們要的城市。
 

原有的煤礦設備和煉鋼廠就是魯爾工業區最寶貴的資產-創建2010文化首都

當地居民和建築師在保留所有設備的前提下,在和居民達成共識之後,以文化為主軸,開始大改造。
除此之外,更聘請世界一流建築師,如英國爵士諾曼福斯特,為魯爾工業區裡的鍋爐廠改建為現代設計館,
也就是紅點博物館,紅點設計為世界前三大的設計展覽,只要被入選即會將作品擺在這個博物館內。

 

不僅如此,由荷蘭國寶級建築師Rem Koolhaas所設計的魯爾博物館和訪客中心,
更是將舊有的洗煤廠房發揮的淋漓盡致,所加入的鮮橘色新元素,產生的衝擊美感讓人印象深刻。






庫哈斯為荷蘭國寶級建築師,中國中央大樓的新電視台總部為由他所設計,
圖中為他利用魯爾工業區的洗煤中心,改造為魯耎博物館以及遊客中心;
鮮橘色的搭配,使魯爾又活了起來

 

 2010年魯爾工業區-埃森文化首都  

現今,投資型經濟已窮途末路,創新型經濟與知識型經濟將取而代之,  

而未來的文化趨勢,便是城市之間的創意合作

魯爾工業區從一個傳統的工業時代,直接跳進產值最大的創新型經濟,如此般的成功不是任何一個產業轉型能迎頭趕上的。
如今,魯爾工業區內的最大城市埃森,將於
2010年迎來歐洲的文化首都。
 

魯爾工業區中的埃森被歐盟遴選為2010年文化首都,除了實際的為魯爾工業區成功改造的實質鼓勵之外,
當地的政府也決定再讓這股潮流於
2010年達到高峰。

魯爾工業區視原有設備為珍寶,聘請世界一流的建築設計師量身改造。原位於埃森的福克望博物館,
也將於
2010年迎來一座嶄新的建築,由英國著名建築師大衛,齊帕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 花費高達5500萬歐元所打造;
想必是埃森的當然新地標。

魯爾工業區的文化活動密集度已不亞於巴黎和柏林,蓬勃發展的室內樂團、藝廊、芭蕾舞團,以及幾乎每年用不同名義舉辦的大型藝術文化活動,都可顯示魯爾工業區目前的產業的確是以『文化』活動為導向。

全力再改造-創造一個新歐洲文化城

在邁向2010年期間,魯爾將完成18藝術博物館、6座劇院;他們要將整座魯爾區變成一個大舞台;提供不停歇的文化創意活動。雖魯爾工業區的普遍家庭民眾,其經濟能力仍無法頻繁的參與文化表演欣賞;但政府有意促使區域內文化產業發展,
因此政府投入許多資金以及規劃,讓民眾參與其中,無形中促使文化經濟的蓬勃;
每年魯爾文化產值收益是所有產業中的最高項。

整個魯爾工業區似乎視2010年為歷經改變後,繳交成果報告書的時刻。不僅如此,
將結合其活動以及積極建造觀光設施,有計劃的吸引歐洲境內的觀光客、甚至他洲的遊客過來。

 朝向一個全新的社會型態  

不管是楠梓中油五輕廠、還是其它有意改造的計劃區,其最終無不造福於民;台灣民眾公共建設的參與度仍屬少量,
魯爾工業區能持續不斷地成功改造除了政府有遠見的規劃外,更重要的為努力的創造和民眾共同討論的機制;
使得每項建設都能獲得民眾高度的滿意。

高雄這個工業城市正走在轉型為創新型產業的都市,曾經為歐洲第一大的魯爾工業區的轉型成功,
對高雄是一件極大的鼓舞對象。



相關來源網站:

魯爾2010文化首都官網
魯爾觀光文化交通網
IBA 國際建築辦公室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英國首都倫敦是世界知名的老城市,但他的求新求變,就像是個跑的比誰還快的年輕人。
倫敦市內的
Dockland碼頭區,區域內的金絲雀碼頭已有超過五百多年以上的歷史,
他見證了歷史興衰,當然也曾一度跌到谷底低潮過;然而現今,金絲雀碼頭搖身變為倫敦都會金融上流中心。







 

原本一片快竭盡枯萎的金絲雀碼頭,現在是英國極為重要的商業中心
高樓大廈代替原本船塢的廠房和碼頭景觀


移民先趨-五月花號從金絲雀出發  

舉世聞名的移民先趨五月花號,載著滿船的抱負理想從金絲雀碼頭起程至美國;
而後,金絲雀碼頭的船塢貿易,在三
0年代達到了高峰,雖曾在二次大戰被襲擊過,造成數百人的傷亡,
但金絲雀碼頭的高峰期持續七
0年才開始走下坡,許多靠碼頭維生的公司被迫關閉,區域內的失業人口數竟占全國的百分之二。因此,市政府於八0年代後期,開始了一連串的金絲雀碼頭新都市建成計劃。


創建理想金融區-打造倫敦華爾街

倫敦市政府規劃金絲雀碼頭為都市內的新城區,利用原本的碼頭地利位置,創造新穎的水岸都市外,
整個新城區的規劃走向更以「金融區」為導向,區塊中的建設,更是以白領族為主的生活型態為打造取向。


改變原有金絲雀碼頭在地景像和舊有生活型態並不容易,
將原屬黑手工作型態的碼頭打造成能吸引各式各樣的商業金融機構搬遷至此,建構新城區的規劃者必須有全方面的思考外,
還得摸透這些中高階白領族的生活方式,滿足各面向的需求,金絲雀碼頭才能一舉成功改造。



 

創造頭等艙的工作環境-摩天大樓、精品、高級餐廳、便捷的大眾運輸

摩天大樓、精品、高級餐廳、公共休閒綠地

摩天大樓和金融區似乎像孿生兄弟般脫離不了關係,不論紐約、法蘭克福、香港還是後起之秀上海,都印證了此一現象。

倫敦市政府聘請了許多世界知名的建築師除了為金絲雀碼頭蓋大樓外,更合併規劃整體金絲雀碼頭的都會面貌;
不僅有許多外觀前衛的辦公大樓,更開闢了一應俱全的購物中心以及世界知名的精品店,
許多時髦的餐廳和白領階層樂於在工作之後的夜生活
CLUB,都能在這區塊內得到舒發和享受!







金絲雀碼頭金融區擁有許多知名建築師設計的作品
區內的大樓幾乎是倫敦市區內最高的建築物
他們不僅設計大樓 休閒使用的廣場 都規劃在內







綠地也是區內重要的規劃之一 從圖中可知-這裡真的是白領族的天堂
許多的戶外演唱會或者音樂會都會在類似的廣場中舉辦




在泰晤士河邊的金絲雀碼頭,他的曾經風光藉由改建成親水都市讓他永恆持續

 
休閒設施、人文藝術-打造工作SPA  

金絲雀碼頭新城區以打造頭等艙的工作環境為目標,不僅硬體設備先進過人外,讓工作者能自在舒適的享受工作,
更是追求的項目之一;於區塊內不僅有隨處可得的綠地公共空間,軟化快速生活步調的公共藝術,
以及許多戶外音樂文化藝術表演,皆能讓繁忙緊張的情緒得到放鬆;當然,也為乏味的工作增加不少樂趣和調和。





廣場上有許多的時鐘-這是金絲雀碼頭知名的公共藝術
用許多時鐘來凸顯金融區內的分秒必爭 一個小小的運用成為美妙的公共藝術


設想周到、便捷的交通設施

一條輕軌、兩條地鐵、巴士  

建造便捷的大眾運輸為歐洲建構新城的優先條件(這點和台灣大大的不同),和時間錙銖必較的商務人士,
便利的交通一直是備受重視的。除了有兩條地鐵可連結至倫敦市中心外,還有一條貫穿區內的輕軌,
除此之外,更有便利的巴士系統;以及一條直接往倫敦市機場的快捷巴士,和為數不少的計程車。











金絲雀碼頭車站是此都會裡最知名的地標了
傑出的設計是每個無法忘記的記憶
車站的設站和設計皆是此區重要的建設之一





輕軌從大樓裡進出入 更加便利了使用的乘客





金絲雀碼頭站-歡迎光臨

往返倫敦大橋市中區的船隻  

當然,位在泰晤士河旁的金絲雀碼頭,他沒忘了他原有的使命,
每天也有許多來往倫敦大橋市中區的船隻;水陸交通皆非常的便利。
 

和國際搭上線的倫敦市機場-高雄小港機場可以此為鏡 
 

金絲雀碼頭距離倫敦市機場只有 三英哩 的距離,是一個以歐洲航線為主要的國際機場;
除了能利用此機場到達英國、歐洲各地外,更能藉由飛往巴黎或者阿姆斯特丹
等大型國際機場直接轉至美洲或亞洲各城市;
一樣可以飛至較遠的目的地。而機場為了配合快速的商旅人士,除了能在十分鐘辦好登機手續外,
更又開闢一條連接金絲雀碼頭的輕軌,讓機場和金絲雀碼頭金融區緊密的配合;創造最大的收益。
 

兩岸直航熱似乎燒到台中便燒不下來高雄了,現今或許還未完全搶到直航所帶來的商機,
但就直飛這個議題,小港機場仍有一片廣大的商機。


以倫敦市機場為鏡,倫敦市機場算是一個小型的國際機場,縱使小型,卻能完全利用他國國際機場的優勢,
淋漓盡緻的發揮;他讓所有飛往其他洲的乘客都能從這裡起飛,藉由巴黎、阿姆斯特丹或者法蘭克福機場轉往機票目的地;
行李當然直接掛至欲到達的國家,倫敦市機場藉由第三國聰明的將自己機場的規模拉大了。

擁有恰似規模的小港機場也可利用直航上海、北京等中國這些大型機場,如此般的第五航權,
再轉往台灣沒有飛的航線,如:墨西哥、南美洲,這些需要三十多小時航程的國家,
皆能利用直航的優勢將小港機場的幅度和規模拉大,民眾也能利用大型的國際機場省時的飛往目的地。

 金絲雀碼頭的成功-來自於成功創造出一個屬於白領金融圈的產業氛圍  

金絲雀碼頭現今不僅有世界知名的基金公司和金融業進入,每年持續攀升的就業人口,更是代表該區產業的活絡氣氛,
截至去年為止,此地的就業人口已高達九萬三千多人以上。
金絲雀碼頭的成功在於創造了一個屬於金融商業的產業氛圍,不僅有硬體的先進便利,
連於此地就業的人口生活型態皆考慮進去了!

金絲雀碼頭從原本一個幾近廢棄的地帶轉為一個帶動倫敦的躍動城區,
他的成功足以讓高雄和台灣各城市再規劃新城區時,一個極度優良的參考依據。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重工業起家的高雄市,在享受重工業帶來的利益外,同樣也感受到污染所帶來的痛苦和健康問題;
因此許多工廠為符合大環璄的需求而協商遷廠。


位於高雄市楠梓區的中油五輕廠也即將於2015年遷離高雄,廣大被污染的土地如何再利用反成了之後極迫切的問題。

德國魯爾工業區同樣為德國重要的煤碳能源供應工業區,在沒落之後,
廣大被高度污染的土地和流經的河流,以及原有的廢棄工廠和超大型煤碳儲存糟,都成了魯爾工業區面臨轉型的棘手問題。


背景和中油極為相似的魯爾工業區,不但轉型成功,以前那個灰灰髒髒的都市,
還欲建構" 2010 魯爾文化首都"
高雄或許可依循魯爾工業區的道路成功改造遷廠後的高雄。




這個為魯爾工業區中 zollverein 所遺留下來的煤礦設備
曾經為德國效命的機器-現除了歷史見證外 ,更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魯爾工業區的歷史背景

德國魯爾工業區早期為世界前三大煤礦產區,更是歐洲第一大;魯爾工業區位德國北萊茵河支流流域,面積大約4400平公里,
人口約莫
540萬人,面積非常遼闊,包含11個直轄市、4個縣市,共54個鄉鎮。

魯爾工業區承載了德國參與世界大戰的裝備外,更是戰敗後德國經濟突飛猛進的重要功臣;然而在六0年代,
隨著區域內的煤碳量下降,以及全球產業結構改變,許多採煤、鋼鐵廠紛紛倒閉關門,大量人口失業,
魯爾工業區面臨長達十年之久的低潮期。

危機便是轉機,從那時開始,開啟了魯爾將近長達三十多年的改造和轉變,他的種種挑戰皆比高雄嚴重數十倍,
如今魯爾工業區不旦轉型成功,全區現今更是一個以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為主的城市,服務業人口高達六成五,
顯示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產業,己走入高水準的層次。
 

魯爾工業區改造-保留老舊廠房和煤礦設備再造

邦政府買下所有的煤礦開採設備再改造-博物館、展館、咖啡廳、綠地

魯爾工業區內許多採煤公司倒閉之後,占地廣闊的廠房和煤礦設備,當地邦政府無全部拆除,
而是全部買下,使煤礦設備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德國人對歷史的保留態度令人敬佩,

因此,於
2001年,魯爾工業區內的埃森煤礦被聯合國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留下的廠房和一堆煤礦設備就只有保留設立博物館嗎?

當然不可能,邦政府透過
IBA(國際建築辦公室) 這個組織,除了國際建築師競圖外,
最重要的是讓民眾參與改造的過程,和民眾一起討論,他們想讓他們的家鄉如何改造,一起發想!

不只有硬體設施的改造,也輔導新產業進入外,
更培養原為工業區就業轉型;
讓民眾能依改變的產業結構而生,相伴成長。




魯爾工業區原為一片高污染的地帶,曾幾何時,當地的居民最大的期望為:看見藍天和綠地,
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之下,魯爾工業區部份地帶被復育為綠土休閒地帶



原為運送煤礦的運輸帶,改為小型的摩天輪,保留原味,多了趣味



魯爾工業區在改建時,採用高水準的環保指標,太陽能源發電是不可或缺的,
當原為運送煤礦的摩天輪劃過太陽能板上的天際時,宣告著:能源的世代交替



舊廠房改建的建築,遍佈著青青綠帶


紅點 [REDDOT] 工業設計展館

紅點設計,為德國工業設計展覽重要的指標,許多工業設計或者商業設計,
無不以得到紅點獎項為指標和光榮,儼然成為世界重要的獎項之一

於此的展覽館,似乎也因應紅點設計的精神,保留原有的廠房結構,
甚至裡頭的坑坑疤疤和原有的架構設備都保留,設計出一處展示歷年紅點設計獲獎的作品!

如此的運用,也用具體的行動呼應設計家的精神



紅點設計博物館



以前採礦需用到的爐子和一些劇度表皆完整保留
中間的那台車子 為得獎的作品





展覽會場充滿佈置的巧思



這款沙潑搭配後台的廠房斑剝,成了完美的對比,也宣告魯爾走向新紀元


高雄楠梓中油五輕廠

即將於2015年除役的中油五輕廠,雖中油有意再延役,但就民意和政治面來看,其延役的機會不大,
倘若中油順利搬離高雄市,則原有的土地利用是極大的考驗;朝向就地轉型的方向極為偏高,
學習魯爾工業區的做法是可期待的。

首先便是讓因漏油因素,而重污染的土地得到休息和復甦,可學習魯爾工業區,
同時土地復育休養,但也可同時利用原本中油的廠房設備進行創意產業,以不影響土地復育為前提的產業進入。

使得該區能有產業收入,也可同時學習面對一個諾大的工業區,如何和附近居民共生、永續發展下去;
居民也可利用此時了解該區,和政府共同討論未來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區塊。

魯爾工業區,是歷經長達三十年的改造,最後十年由IBA接手營運,是魯爾工業區成功轉變的關鍵期,
成功的最大因素即為密切的和當地居民討論,取得共識,
因此,建造出來的建築和公共空間皆符合民眾的需求和期待,不至於曲高和寡。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從劉銘傳開發台灣第一條鐵路開始,直到日據時代因伐木業以及運輸的需要,
鐵路貫穿台灣、走遍山嶺和海岸,而隨著時代的遷移,
許多不具經濟效益的鐵道漸漸凋零,廢而不用了。



高雄旁的有一條"21號"綠色實線以及 凱旋四路有南往北的綠色弧線,
這兩條為風光一時的臨港線鐵道,現今,除了凱旋四路這條仍有零生的貨物火車或火車頭來回往返外,
臨港 景色優美的綠色實線鐵道,現皆開發為觀光區
 

沿著高雄港的臨海線鐵路,她曾經主宰高雄的經濟命脈,
將到岸的貨物藉著火車運送至市區,不但重要;不如說不可或缺。
現今,部份臨港線被超大型卡車取而代之,
遺留下來的兩條鐵軌,漸漸成了市區零亂的區塊。
 

值得慶幸的是,鐵路局願意讓高雄市以不拆除鐵道的前提下;做都市建設。
因此於現在,不論是鐵道旁還是鐵道上,建造了腳踏車道和人行步道;

而高雄市可謂最漂亮、豪華的腳踏車道,即臨港線腳踏車道。



21號綠色實線,為美麗的臨港腳踏車道;從光榮碼頭開始,
經過星光碼頭,一直到最近才建構完成的軟體科技園區旁,還有夢時代旁腳踏車道



 兩條明顯的鐵道旁 清楚的看見新闢的腳踏車道 這樣的改造 是普遍鐵道再造的作法

維持鐵道的都市紋理以即塑造而形的生態景象  

巴黎-巴士底監獄外的廢鐵道文化

於巴士底監獄附近的廢鐵道,巴黎人用他們的創意力,

將廢鐵道的使用跳出只有通行和運輸的框架。

 

紅色拱門建築物 原為高架鐵道
特殊的拱門設計 讓橋下形成一戶一戶的創意店面
橋上則成為巴黎城市的重要綠帶公園







拱門樑柱和樑柱之間 像是設計好的百貨店面 特殊的 SHOPPING MALL



因鐵道再利用 城市的居民生活形態 形成有趣的橋上橋下

巴黎人運用廢鐵道持有的特殊浪漫,於高架鐵道下,
橋墩和橋墩之間,行成天然的展示手工藝店舖。

琳瑯滿目的攤位,順著鐵道下,
綿延了巴黎次文化藝術以及市井小民的滿腹創意;

這裡比任何一個創意市集更有資格叫『創意市集』。

而原設置鐵道處,即橋上;巴黎開闢為人行綠帶,
宛如一處城市空中花園;許多民眾於此散步 談心,
不可思議的是,他還有一處小水池呢!

而此一鐵道至今衍變成城市的空中花園外,
還有接起城市社區的功用,
政府以此橋為架構,再延蓋步橋;串連各個社區,令人羨慕!




透過身旁的建築物 可知道現在眼前所看到的是於橋上,
原為鐵道改造的空中綠帶

 

花木扶疏 綠意盎然 是對她最佳的形容
許多人於此散步 看書




一位像是剛從印度恆河靈修回來的婦人
拿著書本 走在擁有回憶的舊鐵道公園  祈禱他能像恆河般  永遠陪伴著巴黎



早春的巴黎 冷意的空氣 因綻放的花朵 喚起黑色大衣裡的熱情



從鐵道到公園 再闢為水池 好不浪漫



為了讓人人都能上來享受鐵道公園
蓋了升降梯 讓行動不便的人也能倘佯其中



藍色的鐵欄杆 是鐵道大哥留下來的證據 他的材質 他的設計
皆無法抹滅 他原先開天闢地的光榮



平常散步 就人們的高度 所看的環境高度範圍有限
於鐵道公園上 也因高度使然 發現平常不注意的煙囪是這麼的有趣




平常穿梭其中的城市 鳥瞰而下 似乎得到片刻的抽離 



日晷公共藝術 
右邊的步橋  自行車只限用牽的上去  也利用此步橋 再連接那頭的社區

步橋的設計 讓那頭的社區民眾 能輕易友善的享用鐵道公園

將廢鐵道發揮更極緻的紐約
High-Lane  

紐約新SOHO-雀而喜餅乾工廠旁一處,可看見一處高架鐵道;
從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他不曾因新的都市計畫而離開,
曾經擁有的風采年華,也因時代而没落,一直走到了廢棄。
 

他的復活之路,可謂最特別也最多元;

紐約重視這條鐵道,他不僅只是鐵道,而是活生生的紐約歷史長老,

如何用最適當的方法使他保存遺留下來,他們也在尋找;

尋找的過程中,他們於鐵道上頭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

讓市民用他們的對鐵道的感受,在活動中表現出來。

 

也透過活動,讓市民重親找回和那條鐵道的感情和互動;

慢慢揣摩、慢慢建設。

原本的高架鐵道,市民給了他最貼切的名字:High-Line,高高的線。


高雄的舊鐡道  

高雄有一條知名的舊鐵道,從十三號碼頭(光榮碼頭)、沿著星光碼頭,

到凱旋路這段,即臨港線;於港口邊的舊鐵道,在近年來的建設之下,

高雄多了一休閒的去處,沿著鐵道騎自行車欣賞海港,是再浪漫不過的事了。





2008.04 軟體科學園區旁的臨港線,新闢為腳踏車道;這條腳踏車道的完成,
正好也是高雄腳踏車道完成一百公里



這麼難得又盛大的日子 愛好鐵馬騎乘的我 是當然的參加者 !
也感謝所有為腳踏車道付出的部門和工作人員,
六年多前,自己還是菜島議員時,高雄腳踏車道在一條都沒有的情況下,
公部門也皆還不了解什麼是腳踏車道的情形下,腳踏車道算是我議員生涯的重要目標.

至今,每年都可看見公部門對腳踏車道的用心,
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卻不問斷的開發高雄市腳踏車道;
道路的舖設和動線皆不斷進步中,一直到現在一百公里了! 實在是值得我們鼓勵慶祝一番!

(照片中黑衣男子就是我,自己說自己有點不好意思!)





2007高雄電影節,於星光碼頭-臨港線其中一站舉辦高雄在地樂團演出的"大港開唱"



高雄港-右邊為真愛碼頭,另一頭閃閃發亮的兩棟大樓旁,為臨港線的迄站-光榮碼頭



沿著美麗港口的臨港線 是高雄最美的鐵道 現今是最美的徒步 腳踏車道
老鐵道的再運用 讓高雄人擁有更多機會 抓住屬於高雄的大港晚霞



而凱旋路上的舊鐵道,或許不只是腳踏車道的運用外,

也許也能運用辦活動的方式,開放市民共同參與他皆下來的運用,
好比紐約的HighLine,讓也曾經共同參與他過去的市民發表想法。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司徒嘉特是南歐跨國交通的必經之地,
這個地區裡被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鐵路、快速道路、
小丘分割成片片斷斷的區塊,




從都市計畫的角度來看,這些區塊只是一個邊陲的地帶,
而政府在這裡處理的態度上,
主要是如何提升及呈現他的生活品質。


透過提出對行人的友善介面與行動模式的天橋設計,
不但展現了都市地貌景觀的創意,也將都市生活空間在品質上聯繫起來。

司徒嘉特要成為國際性都市的其中一個重點,
就是將這些被分割成片片斷斷的綠地升級為都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這個綠地要對市民的步行上、生活上、行動上的習慣產生影響,要能夠為市民所使用。

其實,高雄也有成功的案例——「河堤社區」就是透過斜坡式的路橋串聯河岸兩邊社區的聯結,
再加上河岸景觀的改造,創造了河堤社區的奇蹟。

但是,還是有些需要學習然後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例如高鐵車站、火車站、機場…等等,
都還尚未提供斜坡式的走道,看來高雄可以向司徒嘉特取經與學習的地方還真不少
呢!

 

很體貼的為民眾設計的行李架扶梯,
民眾可以將行李放在扶梯上面,
不需要提著重物上下樓梯。

 

捷運站內的通道,除了階梯外,
旁邊還另外架設斜坡式的走道。



人工步道貫穿全市,提供行人100%無障礙的步行空間。
自行車道也可安全的於城市內到漫遊


高雄市植物園區以及蓮池潭園區,
因為翠華路而分為兩地,
眾多的大卡車和高流量的車子阻斷兩邊休閒運動的民眾,
若建造一條從植物園橫跨至蓮池潭之斜坡便橋;
連接兩邊;
相信騎乘腳踏車民眾和步行民眾,
享受的幅度一定更大且安全舒適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前陣子北京故宮館內的星巴克,引起北京主播批判外來文化入侵原汁原味的中國故宮文化,而後經營六年的星巴克在一片爭議下,撤掉了。  


位於故宮內的星巴克-人潮駱驛不絕(此話題還未沸沸揚揚時的光景)      (來自新華社)

故宮強調以後進駐故宮的商店都要以「故宮」為品牌,也許Starbucks可改成Star”ducks”以北京著名的烤鴨為形象,除了音像極了星巴客,還有本土文化。且規定只在故宮賣,一杯還賣100人民幣,相信比愛裡子更愛面子的中國人,一定大排長龍等著買到Starducks的咖啡。




故宮星巴客事件渲染開後  到訪時  星巴客招牌早已不見了  但依然門庭若市 (吳益政攝)


以故 故宮內星巴客 招牌


從迪士尼進入法國古都巴黎,一開始的大虧錢,到現在轉虧為賺;以及不斷被批評外來文化的貝聿銘透明金字塔,都引起不小的旋風;現在,這兩個外來者和當地和諧共存者,不但如此,新舊交織的火花也渲染了全世界。
 

位於巴黎內的迪士尼樂園  認為法國境內有許多古堡了 不需要美洲城堡來這裡設點開闢遊樂園 雖開幕以來引起許多紛爭 從目前轉虧為賺的情況看來  人們接受他了 且熱愛他 


羅浮宮外 貝聿銘設計的透明金字塔  前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創舉 引起眾法國人的不滿 認為請華人建築師已太不給法國文化面子了

 
這樣突如其來的龐然大物 更是對法國藝術殿堂-羅浮宮的污辱 但經過數年後 全世界的人民都指定要來看金字塔  更是提昇羅浮宮的知名度 現在許多法國人也不得接受他 更加喜愛他

再舉一例:

一直以巴黎代表的形象自居的「巴黎鐵塔」,其實在建造時也是引起巴黎文人和藝術家大肆的達伐,以四十七位著名人士發起了一項反對鐵塔的簽名活動,他們稱「以法國文化的格調受到蔑視的名義,以法國歷史和藝術受到威脅的名義,反對在巴黎市中心建造艾菲爾設計鐵塔,會給我們的巴黎帶來無法彌補的每辱和破壞。」
 

這樣斬釘截鐵的形容,經過時間還是慢慢的被接受。曾經有人詢問莫泊桑(反對鐵塔建造的文人):「你為什麼經常到鐵塔去吃飯?」莫泊桑幽默的回答:「因為在巴黎,只有在艾菲爾鐵塔裡面,才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



不管夜晚還是早晨 遠看 近看 巴黎鐵塔一直是世界對巴黎的第一印象


歷史一再證明對其它文化排斥的人,不是太自傲就是太自卑,一直引以為傲五千年中國歷史,無不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五千年所構成的歷史文化,說白點;若沒有五胡亂華,今天的國樂樂器也不會這樣的多樣化。滿清若無入侵黃河,現今,也不會把「旗」袍當成中國代表服飾。
  
  

 

每個地區、每個時代都會承載著前人的文化價值,當然也會自創和學習新的文化價值;只要資訊還流通、人們還互往,文化交流情況將不斷持續下去;故宮星巴克事件只是世界上星巴克入侵其它國家的極小事件,不論過程如何、爭議如何,結果還是:「大家喜愛他帶來的咖啡文化」。 說實在的,真正的咖啡是來自於非洲,咖啡文化是由歐洲帶起;嚴格講起來,星巴克還不是最原汁原味的,但卻掀起一股世界迷死他的風潮,就是喜歡!

北京星巴克環保杯  融合中國紅和書法 洋化的星巴克 染上了一層濃濃的中國風

 刻意的排斥或歡迎外來文化、語言及價值,終究敵不過人民自我選擇而產生的。也許經過了一個月、一年、甚至十年,文化終究自己會找到出路。  

如果半年後,星巴克文化不再流行,就算他提出了半價優惠,仍然不會像現在這樣門庭若市。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