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冬天愈來愈冷,夏愈來愈熱,就連颱風,也超乎我們想像的巨大,

「溫室氣體」讓整個地球陷入萬年以來的巨變,有人說這是地球週期性的轉變,
又有人推測,這是工業時期以來,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後果,不管過程如何,
當今的我們,共同承受了相同的後果-「變幻莫測的氣候災難」。





狀似細胞生物的荷蘭飄浮屋

 

 荷蘭,這座小巨國,不僅土地小還低於海平面,自有記憶以來,
與海爭地增加國土面積,一直是荷蘭人生存的基本功,
但從1953年發生七萬人無家可歸、兩千人死亡的水災之後,
荷蘭人重新定位他們築堤防水的水利工程,經過審慎評估和思考,
他們耗時十四年,建造一座可活動式堤防,此活動式堤防,
主要是因應荷蘭是萊茵河出海口,此處擁有海河交流豐富的生態群,
早先固定築堤式之水利工程阻礙即有的生態群,造成漁民捕不到魚、
部份生物因此絕種的危機;活動式堤壩能防洪還能兼顧生態需求,可謂一舉數得;
並給予世界一個最佳順應自然、謙遜的公
共工程啟示典範,不只如此,荷蘭人依此靈魂精神,打造了飄浮屋。



住宅型的荷蘭飄浮屋


荷蘭人了解他們與海爭地的歲月,將隨著氣候變遷愈具挑戰,
他們因而反向思考,何不和他們共融,當代的人類都依人類為本位出發,
總是打造一個適合人居住的世界,卻往往忘了「順應自然」這件事,
荷蘭人在容易水資源泛濫的地方,不再填石造陸,而是打造一座隨著大水上升的房子,
就算是洪水大泛濫,也不再害怕淹没的危險。




 





飄浮屋的型態已在荷蘭謂為風潮,
雖然價格上仍還無法趨於平民,但這樣的觀念,似乎為極端氣候下的人類,
找到一艘諾亞方舟。





 


出自於本身對環境的真愛,這位荷蘭人建築師,
創造了許多和自然共生的建築想像,飄浮屋便是其中之一。



飄浮屋社區,的確是一個感覺好奇特的社區。



飄浮屋之一隅,戶外的露台,原本的草地視覺,取而代之的是波光閃閃的水面。



海島型國家台灣,處於環太平洋地帶,不僅地震多颱風也多,
根據聯合國報告指示,台灣是第一波氣候災難的首波地區,自八八水災和高雄九一九水災後,
皆驚覺瞬間豪大雨的威力,而位於西部地帶的平原地區,早年因經濟發展需求,
農漁民大量抽取地下水,促使地層下陷,使得部份地區,如林邊和茄東皆低於海平面,
不堪一次性的猛爆雨量,一張載運居民走在水路上的坦克車,成了八八水災最傷痛的記憶。



然而這類的地區,若再以從前的觀念重建,仍無法抵擋氣候變化的威力,
假設往後重建的觀念皆以大水為頻繁為正常,相信整個觀念將有所不同,
如同荷蘭飄浮屋,和大水共存;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