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西裝或洋裝的自行車騎士,幾乎是哥本哈根最出名的特產,
生活化、高密度的自行車使用人口,促使哥本哈根城市的自行車建設,
成為全球爭相學習模仿的對象。
穿著時髦騎腳踏車,是丹麥街頭最美的風景,
馬路上清楚的自行車路權標線標號,可了解哥本哈根自行車使用人口密度
高雄這幾年的自行車建設,
在多方的努力和推動下,許多新穎的觀念也逐步到位,
特別是近來極積興建的自行車橋,象徵自行車和城市間的關係,
從休閒功能一躍成為都市縫合的關鍵角色。
身處北歐的哥本哈根,走了一遭,除了感覺實在有夠冷之外,
隨隨便便路過就是高窕身段的金髮帥哥美女,一點都沒有冷酷高傲的距離感,
反而是親切友善的態度,駕著自行車,幾乎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哥本哈根連續三年被評選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除了許多環保建設表現優秀外。
個人認為,友善的人們實在加分不少。今年(2015),評比項目多了房價和物價,
哥本哈根真的是貴出名的,因而整體排名掉至第十名。
但哥本哈根持續不懈的環保都市建設,依然是值得我們深刻學習。
人口約莫199萬人的哥本哈根,近年來積極開發東南邊Orestad區域,
自1995年開始,許多新興人口開始移居這個區域,
這個區域幾乎代表近代哥本哈對新型態的居住想像,
包含美學的實踐、現代丹麥人的生活哲學,
以及融入超級設計感和綠建築的實踐,都在這裡完美的呈現出來。
哥本哈根學生宿舍,依中國福建土樓的概念發想設計。
VM Mountain是Orestad最有名的建築之一,
BIG建築事務依金字塔概念,
依自行車動線思考,融合商用和住宅的建築物,
不只考量自行車,更大量蓋了自小客車停車場。
並開放給社區停放使用。
MVRDV設計的穀倉改造公寓。穀倉正對面便是自行車人行橋。
Orestad區域正好和哥本哈根市中心一河之隔,
市政府興建一座自行車和人行專用的橋樑Dybbølsbro Bridge.橫跨,
去年又再興建一座名為Bike Snake。
BIKE SNAKE,是哥本哈根這幾年才完工,
延伸河道上的自行車橋Dybbølsbro Bridge.,
Dybbølsbro Bridge連接哥本哈根東南邊一座原本為河港倉儲碼頭區域,
然而這座橋樑興建之後,被當地居民垢病跨越至市區那端的薄弱接駁性,
因此又再興建了Bike snake,延伸Dybbølsbro Bridge功能,
再跨越一座河道和河堤直接連到市區的自行車主要幹道。
Dybbølsbro Bridge 自行車橋
Bike Snake
延續 Dybbølsbro Bridge 自行車橋到市區自行車主要幹道。
Dybbølsbro Bridge自行車橋樑縫合了兩個被河道切割的社區,
現今再興建Bike Snake延伸自行車橋功能,
其實內涵上就是一個新社區連外道路的概念,
只是這個概念是自行車道,在自行車系統連結良好的基礎建設下,
一座橋樑帶來的便捷度及功能性,會百倍的提升。
當城市從汽車載體的思考換成自行車時,
整個相對應的工程難度和花費將降低不少,
相對的創意和彈性卻是大大發揮,並給予城市空間更友善的舒適度。
永續建設真的不是花大錢才能擁有的項目,不過就是一個無形觀念的翻轉。
凱旋自行車橋的實際使用率和建造費用,幾乎不成正比,
原因在於建設時,未全面估算需要的使用人口,
以及未了解該區域慢行人口真正遇到的問題,
以提升當地整體友善運輸環境為目標進行設計;
也許藉由哥本哈根這個案例,市府能重新檢討該座自行車橋設計,
加強使用率為目的作延展規劃,或許開啟另一個城市建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