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山大學陳孟仙教授「漫談高雄市愛河的整治」:
高雄市愛河的整治是開全國都市河川整治之首例。此計劃在1977年完成整治的規劃,從1979年動工至1986年底,完成中游治平橋(中華路)以下河段至出海口河岸共11處的污水截流站,截斷流入愛河的污水,並將這些污水導至設立在旗津的中區污水處理廠進行污水處理,處理後的污水再以3公里長的海洋放流管排放至高雄外海。此工程完工後,治平橋以下河段至出海口的河段的水質明顯改善,成群的魚兒立即再現。自此而後,高雄市政府在此基礎下,陸續推動全市的污水下水道工程及用戶接管建設,實施雨污水分流制。時至今日,歷經近30年的愛河整治,高雄市全市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已達約37%,鄰近愛河地區的接管率更高達70%,阻斷愛河上游及周邊污水的流入,才使愛河下游的感潮帶,有如浴火鳳凰般重現其美麗浪漫的河光水影,成為高雄市特有的地景。

愛河污臭的原因>>愛河水源是由曹公圳引高屏溪水而來的農田灌溉水及降雨後的地表逕流水,在高度都市化後取而代之的超過高雄市半數以上近百萬人口之生活污水。在污水下水道工程未普及的狀況下,愛河中上游治平橋截流站以北的河段,就被充當作污水排水溝,輸送著百萬人口的家庭污水及沿岸零星各式大小的工廠廢水。

中游整治>>隨著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的普及,鄰近愛河地區的用戶接管率雖已為全市之冠,但愛河中游河段的河水仍舊污濁髒臭無法改善,主因是缺乏稀釋的水,注入愛河的污水雖減少,但在”純度”不變之下,河水仍然烏黑散發著臭味,

上游的情況>>至於最上游河段與高雄縣交接處,則因仍有少許農田灌溉水及污染程度較低的農村生活污水注入,維持著水深約25公分的河川基流量,使得少數耐污染的次級淡水魚,如琵琶鼠、吳郭魚及大肚魚得以活存。

下游情況(高雄市政府誇耀的整治成果)>>至於治平橋截流站以南的河段,也是高市府所誇稱之愛河整治成功的河段,在非雨季時因污水皆由截流設施收集輸送到中區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後排放到高雄沿海,阻絕了大多數的污染源流入,此時的感潮河段水體幾乎是海水,因此水質的優劣會受高雄港水質的影響。到了雨季因中區污水處理廠每日的最大容載量只能處理50萬公噸的污水,加上整個下水道系統尚未能完全將地表逕流水與污水分流,大量的雨水夾雜著污水超過了中區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量,因此各截流站必須打開閘門,宣洩大量的雨水,如此一來各支流及上游的污水順勢大量注入愛河的下游,使得每年五月到九月間,愛河下游的水質很容易再度惡化,污染情況與下雨天數的多寡有正向關係,亦即下雨天數越多,河水的污染也就越嚴重。

愛河的開發利用與高雄市都會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近百年來的事情,這些的開發都在毫無環境生態保育觀念下,超限使用不到50年便呈現百弊叢生的樣貌,如今雖然我們已經歷了30年的整治,才有一個起碼的現代都會河川之風貌,然若未來我們仍不以宏觀的生態觀來進行開發規劃利用,如保留河岸周邊的埤塘及濕地,儘量保持彎曲的河道,上游建造二次污水處理廠,進行淡水水源的補注,並預留寬廣的公園綠地,愛河終將再度被超限利用至光彩褪盡。

原文請參考溪流環境協會會訊>>http://wagner.zo.ntu.edu.tw/sos/newsletter/newsletter_8_1_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