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莫干山路50號 創意園區-簡稱 M50

近來,全球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即將於
2010年舉辦世博會的上海,  

上海市政府將『創意產業』發展納入市政建設之一,而所謂的『創意產業』,
其作法完全了體現其創意,蘇洲河畔和黃浦江延岸的老舊廠房,成了創意和藝術的發想地。 
 


上海的蘇洲河和黃浦江沿岸在近一百年前,為中國工業和經濟的心臟,造船、軍火、鋼鐵以及各種電器製造都在這裡設廠,
現今,多數的工業都已遷移,剩下的廠房成了新上海都市規劃中的眼中釘。 

高度發展下的上海市,許多藝文人士,害怕老上海的綽約風姿以及歷史痕跡逐漸消失,開始發起了保護老廠房的構想,為了讓老廠房能於整個城市內發揮被保留以及經濟產值,因緣際會下,
運用原有的舊廠房開始行駛『創意產業』
( Creative Industry),一種另類的工業。









 

原為工業地帶的此一區域,其土地名目皆為工業用地,創意人士不變更土地名目,讓創意成為一種產業,
引進許多藝術辦公室和設計辦公室或者餐廳進駐,行成一個叫做『創意』,有經濟產值的產業,除了符合土地名目使用外,
對原為空空蕩蕩的老廠房而言,無疑開起了他們的新生命。










人文藝術家利用此處特有的環境氛圍,創意了他們要的感覺和產品,而政府因他們的狂想,
增加了他們要的實質稅收;各取所得,彼此得到他們所想的。











各式中國餃子










有點類似國民黨的黨徽



此一系列運用許多共產黨政治顏色和人物表徵為創作原素,
也以許多中國文化為背景加上現代原素所做成的陶瓷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藝術價值,
被國外許多雜誌邀請採訪,其工作室漸漸在國際上開啓名聲


因此,20054月以來,上海至今建成75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建築面積達到221萬平方公尺。
而更於
2006年,上海創意產業總產值達到2291.71億人民幣,占全市GDP6.55%
成為上海市政府不可或缺重要的收入來源;創意這項工業,更是上海重要的市政建設之一。
  

莫干五十,莫干山路五十號,簡稱M50,在蘇州河一大彎所形成的三角洲上,這裡擁有了從20年代至90年代各風格的工業廠房。早期租界時期,原為英租界,後又為日租界,之後又為上海重要的織品工廠,
而至九0年代末期,為於此的織品工廠調整出租廠房,使得一大片的廠房成了一幢幢的廢墟。
  







原先皆為工業廠房,從建築的外觀不難分辨,廠房其建築特色為室內皆為大跨距結構;
即在諾大的空間內,無一根樑柱於空間中,這樣類形的空間,
給了藝術家一個無障礙的閒置空間;這也是他們所喜歡的

圖中黑色建築物為非常有特色的咖啡餐廳





咖啡廳外觀-利用原本的建築開闢餐廳





咖啡廳內部原本為廠房,內部保留原本的廠房窗戶和天花板設計


古早鋼筋水泥建築,保存完好的通風設備以及排水管道,每一處都保留工廠所歷經的大起大落;
蘇州河畔特有的河岸風情,襯著斑駁滄桑的廠房;成為現今藝術家創意狂放的樂土!
  

 2000年五月,畫家薛松第一位進駐莫干山五十號,而在短短的兩年後,
莫干山路
50號,便快速堀起成為上海最大的創意產業中心。

現今,M50就像一個創意工業區,階段性的擴張和建設;吸引中國當地最具潛力的工作室和設計事務所進駐,
發展出許多獨特又充滿風情的設計產品;許多作品更榮獲世界許多雙年展的榮譽,並出現在西方知名的設計雜誌中。
 





M50內有許多的創意商品,提供販售!



此店為服飾和手工藝品設計商店



非常有創意的M50今年活動行事曆



店內的陳設和設計皆非常的有味道

 

不僅如此,M50的魅力已不再限於中國,區內常舉辦以國家或城市為主題的設計周,
邀請當國的設計師來此展示其作品並和當地藝術家交流;不僅為當地的藝術家提供跨國際的平台,
更無形吸引國際藝術家於此設點的動機以及開啟此藝術村的知名度。

 
人們常說,搞藝術人文的沒飯吃,然而,上海市卻靠著藝術產業大發利市;
創意文化無國界,創意園區將老上海的歷史,創意的保留下來。

















許許多多的工作室和藝術家在這裡盡情的放縱

 

上海擁有最新穎的高樓大廈、最國際化的硬體設施,其建築上驚心動魄的驚鴻一瞥,剎那間的感動在某種程度上,
仍無法和一件與當地血濃於水的文化情感為背景,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品相比;帶起的衝擊源遠流長。

高雄近年來發展創意藝術文化,常常只是曇花一現,長久經營則面臨許多問題。
高雄的眷村因都市規劃面臨拆遷命運,若以歷史紋理看來,眷村文化就像閔南的三合院文化;
倘若眷村其大片社區以上海創意園區經營模式發展,或許能覓得文化保留的契機,政府更能以創意其經濟產業增加稅收。


更多關於M50的相片  [M50]
M50官網-http://www.m50.com.
田芒子藝術-http://www.mangziart.com
上海創意園區官網-http://www.scic.gov.cn/show/index.htm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天因連勝文『松山機場像北韓平壤機場』的一席話,引起民航局的反彈,
而後,又不小心成為互相角力的政治議題。


不針對松山機場,就台灣所有的機場和他國機場相比而言,扮演台灣門戶角色的機場,真有讓外來客人『賓至如歸』嗎?

近幾年來,世界各國聘請一流建築師大興土木加建或修膳機場,有幸走訪世界考察,
機場是必經之路,雖只短暫停留,但往往卻能在這極短的時間內,讓我這個外來旅客快速產生對這個國家或者城市的第一印象。



里昂機場旁的里昂TGV高鐵車站-由擅長結構的建築師:聖地牙哥.卡特波拉 設計建造

外觀就像一雙大鳩的翅膀



同樣是里昂TGV車站,其內部運用特殊的結構設計,讓車站不只歡送和迎接旅客,而是代表城市另類的地標



古早時期,建設機場只著重於其機能性和功能性,而設計機場的建築師往往只是負責建造的顧問公司裡的建築設計員工;
只要結構完整,符合法規,達到所需即可。以整體城市美學、機場價值、以及所賦予涵義
等,幾乎是當時所缺乏的。


捉緊世界潮流的趨勢,鄰近台灣的新興亞洲國家,更是搭上這班車;
不包含台灣的其它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首爾仁川機場,以及鬧得沸沸揚揚的曼谷國際機場,
不論大小規模;皆聘請結合美學設計和專業建築規劃的一流建築師來全權規劃。



新加坡樟宜機場 (摘自網路)


對岸的上海浦東和最近剛建完的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廈,
除了外觀有讓人嘆為觀止的設計外,完善的營運流程更是世界一流。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廈-建築奇蹟的超大機場
一座在極短時間建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

DISCOVERY 建築奇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1


DISCOVERY 建築奇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2





DISCOVERY 建築奇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3 



DISCOVERY 建築奇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4 


DISCOVERY 建築奇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5


 
而最重視美的歐洲文化,更別說對機場的要求了;從各個機場的美來看,足以舉辦歐洲機場選美大賽。
況且,機場不只美,如何讓耗能大戶的機場,從建築結構硬體發揮節能功效,
以及利用替代能源、再生能源,都是現今歐洲各大機場所必備的價值。

慕尼黑節能機場



機場屋頂,運用德國人最愛的帷幕玻璃;結合太陽能發電,
為機場省下龐大的電力



機場創造出的明亮感和現代感,使過往的旅客耳目一新



右上方的DB列車,為當時最新款車種展示介紹



機場幾乎是透明的







機場運用太陽能發電,這款顯示器則提供目前收集之能源的電力

機場不只要蓋的大和漂亮外,因應世代潮流的節能環保設計、人性科技配置、行李轉送低誤差和速度,旅客舒適感,
包含種種的軟硬體規劃,一切都是機場應當被承載的意涵。



畢爾包機場-同樣也是聖地牙哥.卡特波拉設計
畢爾包是典型運用建築使城市轉型的典範,和高雄皆為重工業城市,
為了達到轉型目的,城市內聘請了世界一流的建築師,
法蘭蓋瑞的古根漢博物館,以及獨特性設計的公共藝術和捷運出口站.

機場也是其中一項,使畢爾包每年迎接超過二百萬人次的旅客,
名聲也因獨特的建築物響徹雲霄!




里昂高鐵車站內部-重視功能和美學結合的歐洲人,賦予機場不只是一間功能性的房子



身為旅客,很難不被這樣的建築物震撼;這樣的刺激,想忘掉里昂也難





像極了一雙大鳩的體頭主幹



不論是機場或者車站,所包含的定義是雷同的;重視人文美學的歐洲人,
建築好比城市內的化粧品也是精神像徵,要讓全世界都記住他們
 

 

然而,舊時代機場的價值隨著世界的脈動而需被更新,可惜的是,
從前於亞洲占有龍頭地位的桃園國際機場,現今,不談大小規模,基本的指標也讓人霧裡看花。


美的東西是跨文化和跨區域的,因美而創造的產值效益有目共睹的,
如: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羅浮宮貝聿銘金字塔,甚至現今北京因奧運所建的鳥巢、水立方,或者台北
101
而高雄捷運的中央公園車站,特殊的船頂出入口設計,是每個來訪高雄的旅遊團不可錯過的另一個新興高雄地標。


每年為了欣賞他們的觀光客駱驛不絕,他們所代表的不只是一棟建築物,
而是城市中的地標、美感和特殊所創造而來的吸引力,讓人無法抗拒。 

當流行變成世界潮流時,則不再只是一個新穎的思想,而是整體生活的脈動和趨勢,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所以,機場議題只是突顯台灣整體城市規劃落後而已,不單單只是機場而已,
不管城市規劃或者都市建築,都應不斷地和世界接軌以及更新,必免自我陶醉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近來最夯的話題和最熱的運動,無不節能運動和騎腳踏車吧!腳踏車的話題在炎炎夏日,
延燒的愈來愈旺盛。汽車銷售量節節敗退,腳踏車則是行情看漲;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全民瘋鐵馬的情況下,鐵馬的安全問題成了焦點,安全因素將影響騎乘者更廣乏使用腳踏車的意願,
因此,設置腳踏車收費停車場成了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



阿姆斯特丹世貿展覽場旁的腳踏車地下收費停車場



像大賣場的平面手扶梯,方便腳踏車上下運行-真的好人性化!




保障腳踏車的安全-設置腳踏車收費停車場

高失竊率的腳踏車,一直是為人所垢病,同樣也是降低騎乘意願的因素之一;
現今一台動輒上萬元的腳踏車,想放心停在路邊上班或逛街,有心卻無膽,害怕擺了之後,一去不復返。

以目前高雄市府員工為例:
使用腳踏車上班的人口約為
90~100人,極小眾的人口;若得有效提升使用人口,
於高雄市區設置安全無虞的腳踏車收費停車場勢在必行。


荷蘭阿姆斯特丹每天約近七成以上的人口使用腳踏車為生活主要交通工具,遍佈市區的腳踏車收費停車場,
能讓洽公或者欣賞展覽、聆聽音樂會的民眾,安心、快速的將腳踏車安置妥當,不提心吊膽!



腳踏車LOCKER告示-計價表



向管理員領取鑰匙和大鎖-停車場也有專人管理
安全度提高



腳踏車離開時也有專人做確認的動作
確保不拿錯車,也防偷竊 (左手邊告示牌為停車場內的促鎖活動,一小時 0.5歐,很划算)

 

室內腳踏車停車場-可讓腳踏車免於被偷



一位民眾實地操作



腳踏車停車場出入口-外觀結合美學建築設計,就像捷運出入口般
往左側看,也可看見另一個出入口



鹿特丹辦公大樓旁的腳踏車收費停車場
白色告示牌明確寫著如何計價



阿姆斯特丹位於水岸上的腳踏車停車場-利用水岸上的空間闢為停車場
即刻的印象很深刻



從遠方眺望,左方為腳踏車停車場



水岸上的腳踏車停車場內部-密密麻麻的的排列可知市內居民的高騎乘率



水岸的另一邊為新穎的大樓,整體美不勝收

而根據調查,若於市府後-四維停車場內設置腳踏車收費停車場,或者附近,
有意願利用腳踏車做為上下班工具的市府員工將提升至
500~600


當寶貝的腳踏車能用少少的錢買到安心和保障,
未來高雄市使用腳踏車上下班的人口鐵定將倍數提升。


高油價的時代裡,不耗油又能健身的腳踏車成了最佳的替代工具,
而害怕失竊風險的不安因素降低時,自然而然民眾騎乘的意願必有效提高了。
自然而然,也提供了一道仍使用汽機車的民眾一個引導至騎腳踏車的機會。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高雄市將於每週四全面公車免費搭乘,且試辦三個月;
全市八十二線公車全部適用,只要於路邊公車站牌看見「綠色星期四」,
那就沒錯了,收起錢包,僅管上車去。




白晳的高雄市公車穿上戰袍,準備和碳來作戰



為了啟動此一活動,許多議員和市長也一起共襄盛舉!左邊數來第四個是我喔!


高雄市公車一天的開銷約為一百多萬,試辦三個月,共十二次;
全數估計需開銷一千二百萬,全數金額來自高雄市的空污基金;
將造福高雄市約八萬二千名的公車族,而能有效吸引原為機車代步的市民嗎?將有待觀察。

美國環保第一大城-全年免費大眾運輸波特蘭 
 

波特蘭位於美國西北部,每年美國評比環保城市時,總是和西雅圖難分軒輊,不是第一便是第二,
城市內密集的公車和輕軌,是美國少有的;而於市區內,更是將所有的道路闢為公車專用道,
也就是不允許私家用車進入,只許搭公車和輕軌進城。

因此,進城的居民需將車停在郊區,搭大眾運輸進入市區。
不僅如此,全市免費搭乘大眾運輸,使得波特蘭成了美國極少部份大眾運輸暢行無阻的城市。



公車專用道的符號




不用懷疑-整條道路皆是公車專用道,而這條道路便是波特蘭最熱鬧的道路



公車排排站



最酷的腳踏車上大眾運輸了~縱使車廂內不夠放,車外也可容納;
不愧是大眾運輸友善的城市



輕軌也是波特蘭重要的大眾運輸,在美國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波特蘭-高雄市姐妹市 
 

波特蘭更是高雄市二十幾年的姐妹市,每年交流頻繁;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每年花公帑率大批人馬訪美交流的焦點卻只著重於『文化產業』,
如:舞龍舞獅、划龍舟以及其它的文化活動,進一步的都市建設交流幾乎等同於零。

波特蘭近十年來於交通建設的先見成果,高雄市很明顯的沒有跟緊腳步追上去。

 

高雄市週四免費公車行-『教育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高雄市人口數約152萬,公車族人口約82千人,只占全市的5%
目前高雄市公車面臨的『等太久』、『路線不足』、『公車太舊』都是公車人口拉不上來的主因,
週四雖成為免費搭乘日,但是否有效提升搭乘率,鐵定有限;因便利性不足的大眾運輸,很難勾起民眾的慾望。



去年,高雄購買了約三百輛的新公車,在舊的必需淘汱由新來補足的條件下,
高雄市公車密集度的主要問題仍無法即刻解決.


供給彈性?高雄市的公車需求應由供給來滿足
高雄市公車每年負債,卻每年未見運輸量起死回升,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高雄市,
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勢在必行,如何改進呢?

增加每路線班次,使等待的時間大幅縮短,路線的密度也需再增加規劃,
除此之外,應請立法院立法修正降低購買公車關稅,否則一台動輒二、三千萬的公車,政府皆吃不消。
另外,碳稅徵收制度也應加速實施,增加空污基金;發展更完善的減碳建設和措施。

減碳大作戰-高雄邁出第一步

高雄市的減碳大作戰,就免費搭公車而言,以實質跨出一大步,
而往後於各層面的減碳措施,也應加速且俱體實施;
不僅提高大眾運輸的比例,更應推動綠色能源的替代等方案.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看見倫敦之眼 便知道倫敦來了,今天要介紹的社區則位在倫敦的西南區方-BedZed社區

於前篇瑞典-韋克舍節能社區的介紹,

相信大家對『節能社區』這個名詞,不再感到陌生和遙遠。

近來年,歐洲各國甚至對岸的中國大陸,皆積極的開發節能社區,
在能源危機和地球暖化的時代下,節能社區所扮演的角色,
似乎讓一群熱鍋上的螞蟻找到了一塊浮冰。



BedZed社區的特色為一根根彩色的通風口,因完工的時間算早,
因此所使用的太陽能板發電屬單晶類,較早的產品



想到節能社區,皆不得不提起英國BED ZED社區,此社區名字的原義為: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
貝丁頓零能源開發社區),他位於英國倫敦西南方薩丹區內,
此社區不但為英國最大的零碳生態社區,也是英國的首座。


此社區的成功,使英國政府設定全國於2016建造的房子,
皆需符合社區中的建築標準,使社區本身所代表的涵義不僅是媒體的新竉、

新的觀光景點,政府利用社區實際營造的成功案例,落實於更實際的法規上。

社區發起人為Peabody Trust和英國有名的 BioRegional發展組織,
以及偕同建築師Bill Dunster共同發起這座遠近馳名的社區。



Bed Zed
社區型態
Bed Zed為一混合性社區,除了有一般住家外,也有辦公室和工作室,還提供部份空間為外租房間;
當然,一個社區的組成,也需要商店和小孩的醫療機構以及展覽空間,這些皆屬此社區的必要元素。

 

BedZed社區一隅



各建築物之間,還有連接的便橋,可以互通有無,增加彼此的互動

也因社區不僅一類型使用者,因此也便於了解不同類型使用者對節能社區的需求。通常社區內的房子皆安排向南的方位,
以便於白天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度,然而於白天辦公的辦公室為避免白天過多的熱氣進入室內,
因此,辦公室的規劃則於屋內靠北的方位,減少開冷氣的機會。

Bed Zed建築 
此社區的概念同樣希望能” Zero Fossil Energy Development”
也就是不開發石化能的使用,因此,他們先得需要同等量的再生能源,
才能取代原本所用的石化能。

而社區建築的設計有四大取向:1. 屋頂的空中花園 2. 透光 3. 太陽能 4. 減少能源的消耗 5. 廢水回收。



遠看時,可看見顯眼的通風口和太陽能板

建材選用

因此於建材的選用上,嚴格規定其來源距離不得超過35英哩
減少因運送建材而消耗多餘的能源。
且建築材料的選擇更是嚴選低『建築物使用能耗』

(建築物在使用過程中的採暖空調負荷和能耗)及
『建築物物化能耗』(生產建築材料和建造建築物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摘自:http://www.bjjs.gov.cn/publish/portal0/tab860/info8775.htm

建材的不同,對能源消耗程度皆有所不同。因社區位居高海拔地帶,長年需要暖氣,
為此,社區房屋使用的與外隔絕牆壁厚度皆接近
30公分厚,
這樣的厚度能使屋子開暖氣時儲蔵起來並釋放於較冷的時候;使空間保持在温暖的常温中。



告示在地產品商品開幕了,使用在地性產品也是節能的環節之一

 
能源使用  
BedZed社區的每棟建築物皆設有太陽能發電,平日收集的太陽熱能則可應付一般家庭使用,
但有時仍會供不應求,社區還是有使用小規模的熱電聯產供電。


必要的綠色運輸
 

節能社區不只建築物本身的低耗能外,能源消耗的大量使用者-交通工具,也是節能社區節能的目標。
社區內規劃友善的自行車道、人行步道以及便利的大眾運輸路線是必備的;
當然,社區中也訂定一項目標,他們希望能於十年後,私人轎車的石化能消耗能減少
50%



右邊鐵架為放腳踏車的架子



這是一台電動腳踏托運車


為此,社區內也做了許多努力,例如,社區內除了發起共乘的活動外,
最特別的是成立一個名為
” Car Club”” ZEDcars” “Bed Cars”的俱樂部,
訴求為降低車子數量的發展,有趣的是,這算是英國所有車子俱樂部的首創吧!



這台粉紅小轎車則是共乘制度的實踐者-裡頭為共乘者




通過BedZed社區有兩條鐵路和地鐵




BedZed社區地鐵站 (倫敦地鐵站標誌)

 通往地鐵站的道路-左邊為腳踏車道

Bed Zed社區希望於未來十年後,社區內的交通工具的主要能源為『電力』,
目前倫敦薩丹區已有現場電力補給站,而
Bed Zed的目標則希望除了擁有現場的電力補給站外,
電力的來源則來自太陽能光電板,且所收集到的電力,能足以提供四十輛的交通工具。
也為了獎勵民眾擁有此類型的私人轎車,於市區內停車皆完全免費。

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於2010年即將舉行的上海世博會,其主題則訂定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為此主題,許多城市無不大顯身手相繼競爭,而在眾多佼佼者裡,
2002年完工的英國BedZed社區入選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歐洲建設案例,
在全世界高水準的建設案中,BedZed社區能脫穎而出,可知其代表性可見一般。

透過了解Bed Zed社區和之前瑞典-韋克舍社區的構成,
似乎組成的因素和條件並無想像中的難,或許最難和最簡單的部份皆是人的決議吧!
Bed Zed最成功的部份無非他開啟了一個可能性,而是英國政府對往後建築所採取的決定,的的確確令人激賞!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圖中漢堡港區舊倉庫 現今被改造為公寓大樓

鹿特丹、漢堡,以及我們居住的高雄市,皆是發展成熟的港口城市,

城市最先繁華的地方也正是從港口周圍開始;經過數十年後,雖身處不同地理位置的港都們,
也面臨了都市更新、港口再造的問題。


港口起家的我們
以港口起家的城市,城市發展的起始,理所當然從這裡開始;漸漸地,

城市發展愈趨擴大和密集,城市的規模和定位將不再止於港口。
舊時代的港口規模,除了不敷新時代的要求外,眾多的城市人口也需要更多的休憩地。


再者,因港口而生的都市,周邊通常為都市最繁華的地帶,然而為因應港口物流運輸作業,
大型卡車需在車輛最密度最高、人群集中點一來一往,無形中的不安全、不舒適,可想而知。
 

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這些世界知名的港口,皆和高雄一樣,面臨了相同的問題,
巧的是,他們選擇相同的解決辦法。

建設新碼頭-近市區的舊港口和舊碼頭遷出 -

鹿特丹媒體藝術中心

荷蘭-鹿特丹,
這個港口的老前輩,在時間的洪流中,雖擁有無人能匹敵的歷史地位,但仍是得面臨現實的城市競爭以及都市更新,位於市區旁的港口,無形中成為市區內的郊外,大輛卡車的進進出出,市井小民是很難打入的。

除了眾多的都市人口需要再多的休閒地帶外,代表城市的港口需要再有新構想,

成為不止於港都的意象。

而鹿特丹將位於市區旁的舊港口遷出至新港口,將原舊港口的腹地,建構成『媒體藝術中心』;
為了不讓阿姆斯特丹吸走更多人才,鹿特丹的媒體藝術中心建構成新興的社區,醫院、學校、交通大眾運輸,皆做的非常完善,使來此的外地人能無顧之憂的帶家人來此,全心全意的投入。



中間為鹿特丹媒體藝術中心



中間新潮的建築物為媒體藝術中心



媒體藝術中心



於舊港區建造的媒體藝術中心  是一個機能完整的社區
圖中的"health center" 為醫療中心 左手邊的高大建築物 則是學校 包含幼稚園..等



綠色貨櫃後方的建築物為鹿特丹的港區舊倉庫
現今,改為公寓大樓
原倉庫為整棟挑空的建築物,在設計師的巧手下,隔樓隔間,又變成生活的公寓
賦予舊倉庫新的生命 更保留鹿特丹的都市記憶和紋理 是新大樓無可取代的



原為舊倉庫 現改為鹿特丹最夯的公寓



舊倉庫內部公寓的隔間 後現代建築的最佳呈現 


而地利之便,港口起家的鹿特丹,選擇港口作為城市新出發的原點,
透過媒體藝術中心的建構,使港口和居民零距離,親水性增加,休閒地增加,
鹿特丹自然成了宜人的地方。



右手邊紅色建築物 同樣也是改造過後的建築 他可是高級的飯店



右手邊的紅色建築 內部為超市還有餐廳

德國-漢堡
漢堡城,位於歐洲內陸的海港,面臨隔壁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
城市需要不斷地的創新。漢堡近來籌備近十年的建築展;首先被改造的地方則為舊港口,
港口同樣為漢堡的最初生命,但為了建構一個更親水性和休憩功能以及新城市意象的都市,
仍選擇將舊港口讓出,運用舊港口蓋建海岸社區和其它代表新漢堡的建築,打造全新的門戶。



本來為漢堡港口的糧倉 現今為最流行的公寓住宅



窗口透出看報紙的漢堡人



漢堡港的舊港區 如今全改為親水性佳的 水岸住宅
右手邊為建好的住宅  已有人進住了  改造過後的港區 成為市區最搶手的住宅



皆是漢堡的水岸住宅



出海的河流區 右手邊 則是常登上雜誌的漢堡水岸住宅



左手邊為正在興建的水岸建設 而位於左岸最後方的紅色建築物為舊漢堡港倉庫
即將被改造為一流的 獨一無二的漢堡歌劇院



位於港口旁的觀景台 後頭為郵輪
雖大型的船塢已遷至新港口 但觀光船仍是停靠於市區近的舊港區 實際提高商機




 
台灣-高雄

高雄1617號碼頭建立流行音樂中心-絕佳適合

 

流行音樂中心,屬意高雄四維路底的碼頭(1617號)建造,希望打造高雄成為亞洲的雪梨。
這是高雄的絕對優勢,港口是高雄的門戶,也是獨一無二的特色,而碼頭的地點又居於市中心,
對能在此建立一座流行音樂中心,除了代表高雄,更能突顯台灣。


建立流行音樂中心之前應有替代碼頭  

於高雄港建立流行音樂中心會引來這麼多的撻伐,無非政府缺少邏輯性的規劃;使原使用舊港區的航運界,
人心慌慌,害怕沒了碼頭、丟了海洋

大家皆知道,紅毛港遷村四十年,至今已全部遷村完畢,留下的空地,足以使高雄港全數往那兒遷移。

倘若政府興高采烈的於規劃流行音樂中心的同時,
能先於原紅毛港口建造新的高雄港,輔導於舊港口的航運界先遷移,使他們得到妥善的安置;
這項計畫勢必得到更強力的支持;

也不會有今天的抗爭活動發生。
 

高雄港應利用此時,順水推舟 

近市區旁的港口對目前高雄而言,是有距離的。
周圍大卡車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不舒適感、不安全感,都讓市民產生生活中的無形壓力,更影響都市的發展。

而如今,高雄港的物流設備和腹地,也需要更新和更加完善,周邊道路也應有更妥善的規劃,如,應建構大卡車專用輸送道路(橋),不受紅綠燈限制運行,不僅提高物流效率,還能保障安全,
整體高雄港的競爭力才能應硬體的強化,擁有和人競爭的實力。

 天時地利人和的流行音樂中心  

高雄面臨城市轉型和再造的時代,需要有很強的新原素,才能整體帶動活絡。

流行音樂中心建造的地理位置,就各國的經驗來看,是最好、最適合的選擇,
流行樂中心需建立在能見度高的地點,港口是高雄的門戶,雪梨歌劇院雖建造的過程一波三折,還一度始得城市破產,但堅持下的成果,不僅始雪梨躍升為世界大城,更使整個澳洲能見度幾倍翻高。


高雄近幾年的城市建設發展頗有特色,但都不足以構成蛻變的效果,

流行音樂中心的建立,將可帶動流行產業和商業藝術文化進入高雄,

將會為高雄帶來不同於以往的衝擊;再加上港口的優勢,銳不可當。

漢堡和鹿特丹的成功經驗,高雄也可跟隨。

有遠見的市民需要有遠見的政府 

倘若有遠見的政府,於預定地蓋新建設時,

會有良好的配套措施,要人搬家卻沒給人新家的措施;也就不會發生。

紅毛港,早已準備好了,之後了解流行音樂中心將於舊碼頭設立,
理當更加速將紅毛港以及之後延伸的碼頭加速建設完畢;
讓於舊碼頭的航運廠商盡早移入,則也不會有今天的衝突。

 一個決策的優先順序若搞反時,縱使有再好的目標,仍是要繞道而行的。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從劉銘傳開發台灣第一條鐵路開始,直到日據時代因伐木業以及運輸的需要,
鐵路貫穿台灣、走遍山嶺和海岸,而隨著時代的遷移,
許多不具經濟效益的鐵道漸漸凋零,廢而不用了。



高雄旁的有一條"21號"綠色實線以及 凱旋四路有南往北的綠色弧線,
這兩條為風光一時的臨港線鐵道,現今,除了凱旋四路這條仍有零生的貨物火車或火車頭來回往返外,
臨港 景色優美的綠色實線鐵道,現皆開發為觀光區
 

沿著高雄港的臨海線鐵路,她曾經主宰高雄的經濟命脈,
將到岸的貨物藉著火車運送至市區,不但重要;不如說不可或缺。
現今,部份臨港線被超大型卡車取而代之,
遺留下來的兩條鐵軌,漸漸成了市區零亂的區塊。
 

值得慶幸的是,鐵路局願意讓高雄市以不拆除鐵道的前提下;做都市建設。
因此於現在,不論是鐵道旁還是鐵道上,建造了腳踏車道和人行步道;

而高雄市可謂最漂亮、豪華的腳踏車道,即臨港線腳踏車道。



21號綠色實線,為美麗的臨港腳踏車道;從光榮碼頭開始,
經過星光碼頭,一直到最近才建構完成的軟體科技園區旁,還有夢時代旁腳踏車道



 兩條明顯的鐵道旁 清楚的看見新闢的腳踏車道 這樣的改造 是普遍鐵道再造的作法

維持鐵道的都市紋理以即塑造而形的生態景象  

巴黎-巴士底監獄外的廢鐵道文化

於巴士底監獄附近的廢鐵道,巴黎人用他們的創意力,

將廢鐵道的使用跳出只有通行和運輸的框架。

 

紅色拱門建築物 原為高架鐵道
特殊的拱門設計 讓橋下形成一戶一戶的創意店面
橋上則成為巴黎城市的重要綠帶公園







拱門樑柱和樑柱之間 像是設計好的百貨店面 特殊的 SHOPPING MALL



因鐵道再利用 城市的居民生活形態 形成有趣的橋上橋下

巴黎人運用廢鐵道持有的特殊浪漫,於高架鐵道下,
橋墩和橋墩之間,行成天然的展示手工藝店舖。

琳瑯滿目的攤位,順著鐵道下,
綿延了巴黎次文化藝術以及市井小民的滿腹創意;

這裡比任何一個創意市集更有資格叫『創意市集』。

而原設置鐵道處,即橋上;巴黎開闢為人行綠帶,
宛如一處城市空中花園;許多民眾於此散步 談心,
不可思議的是,他還有一處小水池呢!

而此一鐵道至今衍變成城市的空中花園外,
還有接起城市社區的功用,
政府以此橋為架構,再延蓋步橋;串連各個社區,令人羨慕!




透過身旁的建築物 可知道現在眼前所看到的是於橋上,
原為鐵道改造的空中綠帶

 

花木扶疏 綠意盎然 是對她最佳的形容
許多人於此散步 看書




一位像是剛從印度恆河靈修回來的婦人
拿著書本 走在擁有回憶的舊鐵道公園  祈禱他能像恆河般  永遠陪伴著巴黎



早春的巴黎 冷意的空氣 因綻放的花朵 喚起黑色大衣裡的熱情



從鐵道到公園 再闢為水池 好不浪漫



為了讓人人都能上來享受鐵道公園
蓋了升降梯 讓行動不便的人也能倘佯其中



藍色的鐵欄杆 是鐵道大哥留下來的證據 他的材質 他的設計
皆無法抹滅 他原先開天闢地的光榮



平常散步 就人們的高度 所看的環境高度範圍有限
於鐵道公園上 也因高度使然 發現平常不注意的煙囪是這麼的有趣




平常穿梭其中的城市 鳥瞰而下 似乎得到片刻的抽離 



日晷公共藝術 
右邊的步橋  自行車只限用牽的上去  也利用此步橋 再連接那頭的社區

步橋的設計 讓那頭的社區民眾 能輕易友善的享用鐵道公園

將廢鐵道發揮更極緻的紐約
High-Lane  

紐約新SOHO-雀而喜餅乾工廠旁一處,可看見一處高架鐵道;
從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他不曾因新的都市計畫而離開,
曾經擁有的風采年華,也因時代而没落,一直走到了廢棄。
 

他的復活之路,可謂最特別也最多元;

紐約重視這條鐵道,他不僅只是鐵道,而是活生生的紐約歷史長老,

如何用最適當的方法使他保存遺留下來,他們也在尋找;

尋找的過程中,他們於鐵道上頭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

讓市民用他們的對鐵道的感受,在活動中表現出來。

 

也透過活動,讓市民重親找回和那條鐵道的感情和互動;

慢慢揣摩、慢慢建設。

原本的高架鐵道,市民給了他最貼切的名字:High-Line,高高的線。


高雄的舊鐡道  

高雄有一條知名的舊鐵道,從十三號碼頭(光榮碼頭)、沿著星光碼頭,

到凱旋路這段,即臨港線;於港口邊的舊鐵道,在近年來的建設之下,

高雄多了一休閒的去處,沿著鐵道騎自行車欣賞海港,是再浪漫不過的事了。





2008.04 軟體科學園區旁的臨港線,新闢為腳踏車道;這條腳踏車道的完成,
正好也是高雄腳踏車道完成一百公里



這麼難得又盛大的日子 愛好鐵馬騎乘的我 是當然的參加者 !
也感謝所有為腳踏車道付出的部門和工作人員,
六年多前,自己還是菜島議員時,高雄腳踏車道在一條都沒有的情況下,
公部門也皆還不了解什麼是腳踏車道的情形下,腳踏車道算是我議員生涯的重要目標.

至今,每年都可看見公部門對腳踏車道的用心,
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卻不問斷的開發高雄市腳踏車道;
道路的舖設和動線皆不斷進步中,一直到現在一百公里了! 實在是值得我們鼓勵慶祝一番!

(照片中黑衣男子就是我,自己說自己有點不好意思!)





2007高雄電影節,於星光碼頭-臨港線其中一站舉辦高雄在地樂團演出的"大港開唱"



高雄港-右邊為真愛碼頭,另一頭閃閃發亮的兩棟大樓旁,為臨港線的迄站-光榮碼頭



沿著美麗港口的臨港線 是高雄最美的鐵道 現今是最美的徒步 腳踏車道
老鐵道的再運用 讓高雄人擁有更多機會 抓住屬於高雄的大港晚霞



而凱旋路上的舊鐵道,或許不只是腳踏車道的運用外,

也許也能運用辦活動的方式,開放市民共同參與他皆下來的運用,
好比紐約的HighLine,讓也曾經共同參與他過去的市民發表想法。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在亞洲的新興城市中,摩天大樓和帷幕玻璃成了彼此類似的地方;

獨特性、民族性,似乎透過快速的都市化,漸漸的摒棄中。
 

上海創意教父-登琨豔,這位高雄土生土長的高雄人,
於十多年前離開熟悉的台北,隻身前往上海。
他的影響力不只將廢棄以久的蘇洲河岸工業區,蛻變為現今的重要創意園區,

更得到聯合國重視,視這塊為人類共同的資產。




 

前幾年,他把頭腦動到上海黃浦江旁,二次大戰遺留下來的工業區;

他認為,上海在近幾年超級快速的發展下,
許多屬於上海市民的共同記憶,正快速的消毀中!
他認為,都市不只有看向未來,也應完善保留發展中的歷史痕跡。







老廠房改建的園區 使用的裝潢材料更是和舊脫離不了關係
牆上的甕桶,再重新排列組合後,更有一番風味
這個景相信很多會覺得很熟悉,這裡便是〔命中注定我愛你〕於上海的拍攝現場


因此,他看中黃浦江旁的濱江工業區內,這裡曾經是各列強的工業區,

後來被中共收回後,做為軍事用途;而後,雖呈現廢虛的狀態;卻保存完整,

登先生於是將一處,原為美國通用電器的廠房租下來,

決定將這裡完整保留,就連牆壁的剝落也只處理乾淨,不做美化;

他認為,一切的痕跡,都是這棟建築的偉大之處。





 孤傲的神情 自信的態勢 像在守護背後的滄桑 


之後,他深根在此,結合藝術、人文還有四面八方的創意家,用『創意』留下上海。





紐約的SOHO區 北京七九八 皆是創意的代名詞
如今,四面八方的工作室在這裡搭起,背後所深富的意義更超越前者,
扮演的角色不只創意,更有傳承的使命

圖中為台灣知名潘姓建築師於此設立大中國地區的工作室  門上的中國紅搭配窗裡的古典黃燈 讓建築灑了點人文

 




上海的心臟-黃浦江;風光在現的金融區和即將睡醒的舊工業區;已座落兩旁數十載,
現今,她們已穿好時下旗袍,於現代的劇院中,粉墨登場.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3- 09/03/c ontent_1059977.htm
黃浦江沿岸的上海楊浦區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上海解放時,楊浦區有工廠近800家,職工8萬人,工業總產值68億元。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興盛,不少昔日風光無限的企業虧損、破產;城市的發展,使黃浦江楊浦區段將從原來的生產性河道轉變為生活性河道


   
楊浦區到了改變產業、進行重新規劃的時候。
長達155公里 的黃浦江岸線、總共117平方公里的區域,
將劃分為5個功能區,有漁人碼頭博覽旅遊休閒區、楊浦大橋特色濱江社區、
復興島度假休閒會展區、濱江科教區、高新技術產業帶。 
 

   站在蘇州河外白渡橋向黃浦江對岸望去,是一幢幢明亮挺拔的摩天大樓。
而在江的北岸,穿過提籃橋,沿著楊樹浦路一直向前走,直到軍工路,
更多的卻是爬滿植物的灰暗的廠房倉庫。

  “
不要小看這條路,它記載了上海工業的變遷。
楊浦區地方誌辦公室孫丕鼎花了20多年時間撰寫楊浦區地方誌, 
研究了該區的工業變遷。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而楊浦區則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這一個個廠房就是歷史的標本。』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3- 09/03/c ontent_1059977.htm

  

創意留下老上海

原為龐大的黃浦工業區,在登琨豔先生的搶救下,珍貴的留下來。
登先生以不變更『工業區地目』的前提下,再以『創意產業』為由,
除了符合原有的『地目』外,更能使珍貴的老廠房倖免於難。

登先生雖不是都市計劃者,卻能有創意、智慧地將舊城市,再成為焦點。









各式各樣的創意發想 讓老廠房獲得重生
不僅是創意的天堂,"擁舊再新"的建築態度 引領全世界帶進另一個境界

以上兩圖中的建築為德國一工藝設計團隊對老廠房的改造
透明的玻璃的部份取代原有的牆面 剩下的斑白老牆為"新"做全生命的守護





新興大樓在近年中,快速的代替上海;
藝術園區的老廠房是僅有上海人能回憶的過去

  藝術園區的總經理和我-不巧沒碰見登先生,
  據說,跑到峨嵋山找師父去了!

濱江創意園區 楊樹浦路2218

濱江創意園區,在登先生和一群伙伴的巧思巧手,

以及許多創意人的創意之下;儼然成了上海最夯的地方,

各式各樣的藝廊、餐廳、旅店或者表演,在舊有的廠房空間下,又顯另一股風情。



地板用的是一片片舊有的瓦片來舖設



不經意的旅人靠牆佇足 像是新舊交替的詩意畫面 



創意上海-登琨豔發起的宣傳海報

 視老廠房為寶貝的登 先生,使用許多已拆除房子的舊材料來改造,
更大量使用『舊』東西,創意園區的院子,則使用大量的瓦片做為地板。
搭上最新的綠建築風潮,登先生將許多老的百葉窗,全部改裝成大片玻璃,
讓自然光灑進獲得重生的廠房內部。



瓦片的運用-美極了





老廠房特有的煙囪 成了最特別的裝飾



原為廠房 再幾經巧思後 形成所謂的 咖啡工廠



這是用一根根竹子所挷起的
來到現場時 現場的工人員表示,這是登先生親自下鄉找尋專門挷竹的老婆婆,
一根一根的束起,問及此用途,他表示這其實是一張張的窗簾,運用在園區內的餐廳或者是旅社
每個細節皆充了創意和詩意



聽聞登先生去峨嵋山後,再看見這個空間,下意識的和”峨嵋山”牽起了關連,
佛家的空,道家的禪,從光線裡透出味覺








現今,這個園區讓快速的上海軟了下來,不僅是創意的創造區,

而是能活生生的為城市、人類留下過往,意義深遠。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高捷一開通後,讓人最津津樂道的不外乎是全面開放摺疊車上捷運,  

但最讓人垢病的,也是種種上捷運車廂的摺疊車限制;
讓許多民眾感覺『在監獄裡吃大餐』;只能攜帶高捷規定的摺疊車上車廂。 

 

以上為高捷限制下只能擁有的摺疊車,
依照愈來愈多人將以摺疊車代替一般型腳踏車的情勢看來,這樣的尺寸不是多數人的理想尺寸

 當愈來愈多高雄市民騎乘和規定不符的摺疊車時,  
營運不佳的高捷,似乎很難再以『摺疊車上高捷』吸引這群勢力愈趨龐大的『小摺族』,
看的到的高雄綠色運輸,無形中又多了一座山。  

 

而對於高雄捷運規定小摺上車廂的限制,深感不認同,因此多次提出質疑和建議。

 1.  依照高雄捷運規定的摺疊車尺寸來看,坊間多數的折疊腳踏車皆不相符;並無大眾性,
  運量也無法因摺疊車的開放而增加。

 
2.      就目前高雄捷運的運量看來,捷運車廂有足夠的空間容許更廣泛尺寸的摺疊腳踏車。

  
3.      高雄捷運應全面開放所有摺疊腳踏車上捷運,
  須先讓市民了解綠色運輸的靈活性和便利 性,

  不但對整體的運量有所提升,更能使民眾實際感受到,
  捷運和腳踏車的搭配能使原本只有點對點的服務,擴大至面向;加大捷運對城市的服務價值。



千萬人口上海市,於上班時間,可湧入大約和台灣總人口數的人群進入市區,
地鐵所承載的旅次可想而知,但他仍開放摺疊車全面上捷運,且還不需摺起




上海市的捷運車廂並無特別規劃放置腳踏車的位置,一輛小摺,自然而然的坐落在中央!




上海的車廂內多了許多立式的手把,倘若害怕睡著後車被偷了,也許還可拴著喔!




 

因此,於 四月二十九日 下午,參與由高雄捷運公司和捷運局召開協調會中,
會中強烈爭取『放寬摺疊車上捷運之規定』以及
應讓騎乘摺疊車之民眾,允許牽摺疊車至車廂門口再收起上車,
 
不必於閘門口即收起;增加民眾的舒適度
』;  

會後,令人慶幸的是,高捷公司和捷運局也允諾此一方案,願意試辦。


因此『於自行車日5/47/6,高捷試營運期間,捷運全面放寬摺疊車上車廂之尺寸,
   且允讓民眾牽腳踏車於車廂門口前再收起。


於試營運的期間,實際做做看;也鼓勵民眾試試看,一切都在磨合試驗期,
往後將會根據這段經驗來做適當的規範。 




英國倫敦,民眾牽著小摺往月台走去! 
台灣人的耐苦耐勞,在高捷的特殊規定下,表露無疑;需在閘門口即摺好,再搬運至車廂前,
方能上車,怎麼想皆覺得不適當! 還好,獲得了改善



民眾開始在月台前摺疊腳踏車,準備上車



摺好車後,準備下一趟的旅程

 
 

考察世界一流大城,包含巴黎、紐約、倫敦等,
當地居民的交通運輸模式,多數為『捷運為主、腳踏車為輔』,
透過腳踏車的運用,捷運才能更活絡。更何況是收納方便的摺疊車呢



於倫敦地鐵中,明確指示腳踏車上捷運的規範,摺疊腳踏車全面上車且不限時
而一般腳踏車,則於尖峰時刻 0730-0930  1600-1900 不得牽入
極度重視腳踏車和地鐵的使用

 
因此,於高雄市推動公共腳踏車,更是高雄應必實施的建設;
目前高雄捷運一天的運量約為八~九萬旅次,以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看來,
比率非常低;需透過政府規劃更多和捷運搭配的轉乘運輸,
轉運做的好,市民對捷運的依賴度便會相對提高,如此一來才有提高運量的可能性。


高雄市仍是在使用捷運的嘗試期,最初雖是政府規劃營運,但使用者仍是高雄市民本身,
因此,也呼籲民眾應踴躍提供如何使高雄捷運更好的想法和意見,
民眾和政府不接斷地的協調溝通,捷運對市民才會更加親切和便利。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高雄近來的盛事除了高雄捷運外,就是2009高雄世運了。

這個星期,偕同一些建築界、營造界一同前往高雄世運主場館參訪。
 

此主場館,由伊東豐雄設計完成,算是南台灣首座建築大師作品;

很榮幸能在未完成之前參與他的過程。



親臨主場館,看著一根根的鋼樑結構以及特殊的馬鞍底座支柱設計,
整座運動場,像是被拍了X光片,赤裸裸地、毫無保留的呈現,

當下的感覺不覺未完成,而是下意識的說出「偉大」兩個字。

 伊東豐雄為日本當代建築師之一,

使他推向國際舞台的-仙台媒體中心,於2001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這是他人生中的關鍵作品。

伊東豊雄的建築理念相當具有特色,
他受到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
和日本哲學家Sosuke Mita的影響,將自己的建築理念透過「游牧」(Nomad)的概念發揮。

而伊東豐雄曾說過:
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
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但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
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並將自己的作品融合當地的自然原素做結合。

日本表參道上的TOD’S店家,除了把伊東豐雄無樑柱特色發揮淋漓盡至外,
所展現的叢林感,更是一絕。

 

高雄世運主場館所展現的設計,也不外乎和高雄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做緊密的結合。

世運主場館和其它運動主場館最大的不同處,亦即他不是密合的圓,
於南方開了一道出口,除了能讓高雄的南風能輸入進去外,更有一厲害的用途。

 

世運主場館使用天然草皮,天然的植物當然需要充足的光合作用,

因此,打開一缺口正好可讓陽光灑進來,而就圖來看,

可以發現,此主場館略偏東方,為何呢?

 

伊東就高雄平日的太陽日照位置做了研究,若主場館正南方擺放,

則場內草皮的日照時數只有約維持三小時,倘若略圓體略轉東方,
則草皮接受到的陽光可延長至六小時,

草皮不但可得到充足的日晒,場內也可得到充足的光線,可謂一舉數得。
完完全全的和『高雄』的在地天然條件,緊密結合。



透過這張模擬圖 可看見主場館是斜的 這個開口更是智慧的設計



透過圖片 可清楚的看見 建築設計先從太陽照射的角度開始考量
再決定主場館傾斜的角度 完完全全依於大自然
 


這項主場館符合台灣訂定綠建築的九項指標,
1. 生物多樣性指標  2. 綠化指標 3. 基地保水指標 
  4. CO2減量指標  5. 廢棄物減量指標  6. 室內環境指標
  7. 日常節能指標 8. 水資源指標 9. 污水及垃圾處理指標

 

其中一項發揮高雄天然特質為運用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
是世界首座具有一百萬瓦太陽能發電容量的運動場,每年的發電量達一百一十四萬度。

可提供主場館所需的龐大電費。


 


 

在主場館的外圍穹頂放上全由台灣廠商製造的太陽能光電板,

產品和技術皆通過國際檢驗,可謂另一項的台灣之光。



神奇的馬鞍-伊東豐雄的無樑柱精神 考驗台灣製造
伊東豐雄所設計之作品,很難發現樑柱,在此大一型的主場館也是。
那什麼成為整座的支柱呢?



主場館的特色之一  馬鞍



看見圖片中往外凸起的馬鞍了嗎? 他可算是主場館最重要的支柱
圖中的紅色吊車為比例基準 則明顯的對比出馬鞍的龐大

3、厚1.1的馬鞍,撐起龐大的觀眾席;以及拖曳出來的尾巴部份(展售區),

皆是由特殊的馬鞍所支撐,這項技術讓經費有限的政府省下荷苞,

更讓主場館的整體觀感,輕巧不笨重。

現場營造的工程師表示,以北京『鳥巢』相比,

高雄世運主場館容納四萬人,鳥巢八萬人,(相差兩倍)

但就所使用的鋼筋量卻是世運主場館的6.5 (鳥巢4噸,世運主場館6千噸)
主要是鳥巢的地基到整體結構皆用鋼筋,看起來略顯粗重,
而世運主場館在結構支撐上,以馬鞍取代,無形中呈現圓滑的造型感,無稜無角;是最大的特色。

伊東豐雄的作品,需要一群技術高超的執行團隊  

從一開始將平面圖3D立體化,曲線複雜的外圍鋼筋造型, 

無不整死許多人,而場館的支撐心臟-馬鞍而言,
現場工程師表示,從打模開始以及挷鋼筋就是一項龐大的挑戰, 
 

彎彎曲曲的造型,打模便是一項挑戰,難度真的非常高,
以及外圍呈現螺旋狀的鋼筋,更是千辛萬苦。



鞍上的模具 是造起重要馬鞍的重要工程 不規則的鞍型 讓許多人吃盡了苦頭




圖中的鞍型模具上有一著黃色衣服的工人 以此比例 可了解模具和馬鞍的浩大



伊東豐雄所稱讚的台灣製造  

三月份時,主場館舉行上樑儀式,伊東豐雄看見自己所設計的不簡單建築物;  

能順利到達所要的完成比率,就現場的工程師表示,
伊東豐雄除了感到非常肯定台灣的營造工程外,當時興奮的表情更是溢於顏表!

根據現場工程師表示,大師的作品一定有他執行的難度,
有些技術甚至是台灣營造第一次碰到,幾乎每樣都在考驗台灣人的智慧,

因此,在參與偉大建築的過程之後,更能體會默默無名幕後英雄的偉大。
當然,也因大師級的作品,能讓台灣的許許多多更開闊視野。


建築成就了城市 城市造就了建築

建築和城市是互相緊密相連,有了建築,城市才像城市;

更有的城市,是靠建築,一戰成名,如:西班牙-畢爾包。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贊成這句話,

但就高雄而言,高雄世運主場館的確是高雄蛻變的分水嶺。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