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中的大褲叉子,便是在形容這座巔覆人類想像的建築-中央電視塔!
中央缺口所形成的建築形狀,一位計乘車司機說道:這兒好像香港警察的短褲兒!
因為元宵節放煙火的關係,北京中央電視台塔後方的電視文化中心大樓失火了,
這棟北京可以說詢問度最高的建築,再度因為火災事件而聲名大噪!
失火的原因,眾所紛云,至今還在調查中,
在還為營運之前,便遭遇這樣的災難,令人心痛!
位於北京CBD的中央電視台新大樓,
可以說是近代北京最嘡目結舌的建築物,
兩座向內傾斜的塔樓,
上空一個大角度的連接拐角,
不論怎麼看,他都是建築史上,劃時代的象徵。
原中央電視台的大樓承載,早已不能負荷越趨龐大的業務量,
他們急需一處功能性強,且具指標性的建築,
來呼應永遠走在前端的媒體精神;於是採國際競圖,
最後由荷蘭建築師:庫哈斯和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得標。
此項建築的靈感發想,來自於庫哈斯對電視台作業流程的掌握,
電視台業務主要分為新聞製播、播送、綜合業務、行政辦公、節目製作等
五大功能組成,這些流程正巧形成一環狀系統,
於是庫哈斯應用這類思考模式,排列組合為一環形的建築基底,
卻不同於一般想像,而是環形結構向上發展,並展現為不規則形體。
巔覆了一般人對摩天大樓的思維,
更給予了人類對大樓模式一個新的定義、新的突破。
這棟建築好比一個立起的圓形,配合電視台的運作流程:新聞製播、播送、綜合業務、行政辦公、節目製作,
這五個環環相扣的環結部門,由一邊大樓由下而上到達頂端,再往下,形成一個圈,
建築是根據一個節目的流程,所產生的靈感而設計的,不如外表中那麼的無法想像。
中央電視台,主要分別由兩座234公尺和194公尺,
向內傾斜的塔樓,中間由一個超大重達1.8萬噸的旋臂式結構連結;
而兩棟塔樓構成中間的大型鏤空窗型,建築師庫哈斯表示,
這好比在對世界說:welcome!,象徵中央電視台擁有自己獨特的媒體角度。
而在此棟建築物的後方,還有一棟頗有個性,
也呈現不規則樣的高樓建築,此一大樓也是中央電視台的一部份,
主要功能為:電視文化中心、酒店、劇場以及錄音棚等。
北京電視塔後方的電視文化中心大樓,將會有飯店以及許多娛樂設施入駐,
也是此次火災的主角,令人惋惜!
他的造形典雅樸實,極為耐看
總計兩棟建築物可容納超過一萬名員工於此辦公;
而另一項和其它歐美電視台最大的不同處為,
多數電視台的各部門散播在城市的各角落.行政辦公以及演播室位於市中心,
製作工廠、大面積場地棚子,則位於郊區,無法結合。
然而,總面積高達50萬平方公尺的中央電視台,
擁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所有的部門,不僅可促進工作團隊彼此的連繫,
在流程以及溝通上,也增加了時效性。
非常安全的中央電視塔
兩側傾斜的塔樓,為中央電視台主要的建築主體,
或許有人害怕他會如同比薩斜塔,一直不斷地傾斜下去,
有安全上的顧慮,然而,擁有豐富經驗的結構設計公司,
則將兩座斜塔給予做了安全的支撐設計。
首先,他們在塔內將數根樑柱,
植入地底深27公尺的巨大鋼筋混凝土層,這層混凝土層厚度為 七公尺 ,
不僅如此,混凝土層下還有超過1200根的粧基,
位於內部的樑柱,則稱為核心筒,外觀肉眼所見的傾斜塔為外框筒,
外框筒連接核心筒的部份,則用許多鋼結構平行連接,
使外部的力量能籍由橫向的鋼材,傳至中間的樑柱,再往下送進地基土裡。
當然,處於地震帶的中央大樓,耐震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
因此,在塔樓的建築外觀,編上了許多菱形的方格鋼材,
這些為斜向的樑柱,可使外框筒所受的力傳至地底下去,
三角形的結構,增加了外框筒的穏定性;
一位結構師表示,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建築個性的展現,
當網格較密集也較小時,則表示這個部位其應力較大,
網格較大並排列的較疏密,即應力較小,從外觀可一清二楚的窺見。
美麗的菱格,不僅外觀產生一種時代科技感,
更是不可或缺結構技術!這個區塊的菱格線密集,意味著這段的受應力較強。
菱格線愈寬,代表著受應力愈小。
近距離的欣賞這件偉大的建築藝術品
而施工度也是最為困難的空中拐角,運用兩個從塔樓延伸出去的大桁架,
拉住向外凸出的拐角,然而連接的部份更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季温以及當日的温差,促使鋼材熱漲冷縮不同呈度的反應,
因此工程師,每半小時監控温差的變化,在眾人齊心的努力下,終於將兩棟塔樓成功的銜接在一起。
這棟大樓不僅是庫哈斯建築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
更是開啟建築史的新頁,這棟大樓不僅是辦公使用,他也具備人和人交流的社交功能,
使工作不只是工作,也可以藉由硬體的設計,創造美好的工作環境。
可以預料的,這棟建築物在2007年分別被美國和英國報紙評選為年度十大建築,
其中一位美國評論家,更說明他是:「挑戰地心引力的建築。」顯然的,
中央電視台大樓儼然已成為CBD區域的指標性建築,
其它再怎麼新穎的大樓,似乎也只能成為陪襯他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