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亞洲的新興城市中,摩天大樓和帷幕玻璃成了彼此類似的地方;

獨特性、民族性,似乎透過快速的都市化,漸漸的摒棄中。
 

上海創意教父-登琨豔,這位高雄土生土長的高雄人,
於十多年前離開熟悉的台北,隻身前往上海。
他的影響力不只將廢棄以久的蘇洲河岸工業區,蛻變為現今的重要創意園區,

更得到聯合國重視,視這塊為人類共同的資產。




 

前幾年,他把頭腦動到上海黃浦江旁,二次大戰遺留下來的工業區;

他認為,上海在近幾年超級快速的發展下,
許多屬於上海市民的共同記憶,正快速的消毀中!
他認為,都市不只有看向未來,也應完善保留發展中的歷史痕跡。







老廠房改建的園區 使用的裝潢材料更是和舊脫離不了關係
牆上的甕桶,再重新排列組合後,更有一番風味
這個景相信很多會覺得很熟悉,這裡便是〔命中注定我愛你〕於上海的拍攝現場


因此,他看中黃浦江旁的濱江工業區內,這裡曾經是各列強的工業區,

後來被中共收回後,做為軍事用途;而後,雖呈現廢虛的狀態;卻保存完整,

登先生於是將一處,原為美國通用電器的廠房租下來,

決定將這裡完整保留,就連牆壁的剝落也只處理乾淨,不做美化;

他認為,一切的痕跡,都是這棟建築的偉大之處。





 孤傲的神情 自信的態勢 像在守護背後的滄桑 


之後,他深根在此,結合藝術、人文還有四面八方的創意家,用『創意』留下上海。





紐約的SOHO區 北京七九八 皆是創意的代名詞
如今,四面八方的工作室在這裡搭起,背後所深富的意義更超越前者,
扮演的角色不只創意,更有傳承的使命

圖中為台灣知名潘姓建築師於此設立大中國地區的工作室  門上的中國紅搭配窗裡的古典黃燈 讓建築灑了點人文

 




上海的心臟-黃浦江;風光在現的金融區和即將睡醒的舊工業區;已座落兩旁數十載,
現今,她們已穿好時下旗袍,於現代的劇院中,粉墨登場.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3- 09/03/c ontent_1059977.htm
黃浦江沿岸的上海楊浦區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上海解放時,楊浦區有工廠近800家,職工8萬人,工業總產值68億元。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興盛,不少昔日風光無限的企業虧損、破產;城市的發展,使黃浦江楊浦區段將從原來的生產性河道轉變為生活性河道


   
楊浦區到了改變產業、進行重新規劃的時候。
長達155公里 的黃浦江岸線、總共117平方公里的區域,
將劃分為5個功能區,有漁人碼頭博覽旅遊休閒區、楊浦大橋特色濱江社區、
復興島度假休閒會展區、濱江科教區、高新技術產業帶。 
 

   站在蘇州河外白渡橋向黃浦江對岸望去,是一幢幢明亮挺拔的摩天大樓。
而在江的北岸,穿過提籃橋,沿著楊樹浦路一直向前走,直到軍工路,
更多的卻是爬滿植物的灰暗的廠房倉庫。

  “
不要小看這條路,它記載了上海工業的變遷。
楊浦區地方誌辦公室孫丕鼎花了20多年時間撰寫楊浦區地方誌, 
研究了該區的工業變遷。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而楊浦區則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這一個個廠房就是歷史的標本。』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3- 09/03/c ontent_1059977.htm

  

創意留下老上海

原為龐大的黃浦工業區,在登琨豔先生的搶救下,珍貴的留下來。
登先生以不變更『工業區地目』的前提下,再以『創意產業』為由,
除了符合原有的『地目』外,更能使珍貴的老廠房倖免於難。

登先生雖不是都市計劃者,卻能有創意、智慧地將舊城市,再成為焦點。









各式各樣的創意發想 讓老廠房獲得重生
不僅是創意的天堂,"擁舊再新"的建築態度 引領全世界帶進另一個境界

以上兩圖中的建築為德國一工藝設計團隊對老廠房的改造
透明的玻璃的部份取代原有的牆面 剩下的斑白老牆為"新"做全生命的守護





新興大樓在近年中,快速的代替上海;
藝術園區的老廠房是僅有上海人能回憶的過去

  藝術園區的總經理和我-不巧沒碰見登先生,
  據說,跑到峨嵋山找師父去了!

濱江創意園區 楊樹浦路2218

濱江創意園區,在登先生和一群伙伴的巧思巧手,

以及許多創意人的創意之下;儼然成了上海最夯的地方,

各式各樣的藝廊、餐廳、旅店或者表演,在舊有的廠房空間下,又顯另一股風情。



地板用的是一片片舊有的瓦片來舖設



不經意的旅人靠牆佇足 像是新舊交替的詩意畫面 



創意上海-登琨豔發起的宣傳海報

 視老廠房為寶貝的登 先生,使用許多已拆除房子的舊材料來改造,
更大量使用『舊』東西,創意園區的院子,則使用大量的瓦片做為地板。
搭上最新的綠建築風潮,登先生將許多老的百葉窗,全部改裝成大片玻璃,
讓自然光灑進獲得重生的廠房內部。



瓦片的運用-美極了





老廠房特有的煙囪 成了最特別的裝飾



原為廠房 再幾經巧思後 形成所謂的 咖啡工廠



這是用一根根竹子所挷起的
來到現場時 現場的工人員表示,這是登先生親自下鄉找尋專門挷竹的老婆婆,
一根一根的束起,問及此用途,他表示這其實是一張張的窗簾,運用在園區內的餐廳或者是旅社
每個細節皆充了創意和詩意



聽聞登先生去峨嵋山後,再看見這個空間,下意識的和”峨嵋山”牽起了關連,
佛家的空,道家的禪,從光線裡透出味覺








現今,這個園區讓快速的上海軟了下來,不僅是創意的創造區,

而是能活生生的為城市、人類留下過往,意義深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