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見一戶人家正整修一樓公寓,
引起注意的原因是,他們的戶外墊了約莫1.5公尺的樓梯,
需要爬這層樓梯之後,才能進入室內!
整個地板,加高了不少!
實在太吸引目光了,因此進一步詢問,
原來,他們害怕淹水的危機!
又娓娓的道出,現在的氣候實在太難以捉摸了,
不是乾旱就是傾盆大雨!
這兩句話,一點現今的氣候條件,依照過往的統計經驗,
已難以預料未來的氣候,反而時時戒備的心態,才是預料氣候的最佳狀態!
愚公移山的人定勝天格言,哎~實在甭提了!
打開世界資訊的網頁,FLOATING HOUSE 飄浮屋,幾乎是網站的最佳點播頁,
除了我們熟悉的荷蘭飄浮屋之外,中東還有多個國家也輸入荷蘭的飄浮屋技術,
建蓋一座不受淹水影響的房屋,甚至進階興建飄浮城市,
飄浮的魅力,從飄浮咖啡、飄浮紅茶、飄浮機器到居住的飄浮屋!
飄浮的跨界移動方式,反成了未來的調適!
率先蓋起飄浮屋的荷蘭,
會蓋起飄浮屋,一點都不意外,幾百年來與水抗衡的的荷蘭,
就算沒有海水上升的問題,也早已了解海水高於地平面的痛苦!
從治水到與水和平相處的境涯,絕對是世界學習的對象。
飄浮村的底座採用大船進水沈潛,放水升起的蓋念!
房屋和房屋之間的規劃,像極了一艘艘遊艇的博覽會!
別有一番風味!獨特的生活方式,更吸引了不少年青族群採購。
英國現在也吹起了飄浮風,利物浦港口城市,以及老城愛丁堡區域,
皆計劃飄浮鄉村和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名為永續再生科技的不動產公司,
簡稱SRT(Sustainable Renewable Technologies),盼能建造一座永續的永續村落,
鑑於荷蘭興盛的飄浮屋之下,規劃於愛丁堡的利斯河口區域,
興建所謂的「飄浮村」,不僅只是回應永續節能的概念,
更回應高得嚇人的房價,因處於河口區域,
建於水道上,因此沒有購買土地的成本(還未得知如何談使用權),
飄浮村約為50平方公尺面積兩房的房型,售價訂為95,000英磅 (約475萬台幣),
一般房價是介於150,000~200,000英磅(約700萬~1億台幣),以較低的房價,
吸引首購族及中階家庭。
除此之外,並採用太陽能板發電,建造一個負擔得起的永續房屋,
當然,飄浮屋不只是噱頭而已,是面對未知氣候至少的定心丸,
極端氣候的威脅,相信多數人已感受到他的威力,
一味的阻擋他,不如適應他,不只是修復地球,順應他也需同步進行;
以減少災害的產生,當然,也給予一個警惕,破壞式的建設,反撲是加倍。
一個可以適應淹水的房屋,的確值得一試,在許多城市,例如漢堡的HAFEN CITY,
一個新建的海邊高級住宅區,除了被動式的節能和通風之外,
更重要的是,HAFEN CITY的房屋,是個歡迎大水的房屋,
除了讓一樓的空間做微量的使用外,主要樓層皆從二樓開始,
倘若大水來了,一樓則和水共存。
對台灣人來說,也許無法適應地基會飄動的房子,
但或許在新一代的思維模式中,能調整房子的思維,一般認為的一樓黃金店面,
在大水來襲時,反成了損失最多的成本,
透過設計,讓二樓開始成為主要的空間樓層,一樓則成為調適的樓層,
類似的思維,近年來,真是履見不鮮!
看見足足高一層的一樓嗎?
在堤岸旁的高級住宅,用設計解決大水的不留情!
高雄幾處房地產紅不讓的地方:文山社區、美術館社區、農十六公園,
接連設計了滯洪池、公園或是濕地,除了維持生態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調洪;
然而,不只是都市計劃做出因應氣候變化的調整,
從房子設計開始的整體調適,都值得我們加快腳步思考調整!
從711水災、919水災到可怕的八八風災,
大水肆虐的記憶,總是隨著日子安穏,而逐漸淡忘,
這三年來,相繼擬定「綠建築自治條例」、「高雄厝」條例,
雖然立意為減少環境的衝擊,但更重要的是,透過改變房屋的設計,
間接維護市民的人身安全,降低氣候帶來的災害!
不論是飄浮屋還是漢堡的HAFEN CITY,
揭開了新一代居住的模式,以及得改變固守金湯的置產方式,
土地並非金錢可換回永遠,
堅固的鋼骨結構並非換回安全,
並非一定,已是未來的生存方式!
一種動態的牽制生活,反而是所謂的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