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六世紀末航海世紀以來,紐約便成為歐洲認為新大陸中,重要開拓的城市之一,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紐約從古至今,一直是許多新移民以及新文化的匯流過渡區,
在全世界各角落見著的文化藝術,似乎都可以在紐約,找到一席棲身之處。

 

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內的威廉斯堡,
早在1638年,荷蘭西印度公司便買下這塊區塊 ,稱之為波斯維克城(Boswijck),
這個原本被稱為波斯維克的地方;過了五年,英國接管了新荷蘭區,
這個原名為波斯維克(Boswijck)的地方,則改名為Boshwick
但當地的居民則稱為Boshwick shore,波斯維克河岸;
許多波斯維克的居民會從這個河岸,經過東河,到達紐約市中心,
因此而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使這裡漸漸蓬勃起來,卻仍不屬於紐約的市中心。

1802年一位名叫Richard M. Woodhull的有錢人,
則有計劃的將他在威廉斯堡,約為53,000平方公尺的私人土地,
納入市中心之中,最後終於成功了;為了紀念這項榮譽,
他便命名這塊和人區域為「威廉斯堡」;最後成為這個地帶的名稱。

 

 

早期這塊區域也是移民者的天堂,除了荷蘭人外,許多的德國人和猶太人,

也相繼入住這裡,而這個區帶因為靠近可以船深吃水的東河岸,

對工業總是很有一手的德國人,便運用這個優勢,進口原料,

開始興起工業營運,當成品完成時,再經由碼頭運送出去。

不僅如此,德國人更興建許多船塢以及修船廠;

因為工業的發展,直接性的帶動當地經濟的蓬勃氣勢,

在十九世紀時,這裡的經濟發展占了全美國的百分之十;

主要以家庭食用加工品,以及佐料為主,包含Domino Sugar大廠牌,

許多有在早期赫赫有名的民生必需品,都是從威廉斯堡出來的,

而當時威廉斯堡的金融實力,足以和華爾街相庭抗衡的。

 

這個品牌的糖製品,到處都可看得見

這個廠房是威廉斯堡最著名的地標

 

當然,經過歲月的流逝,以及時代的變遷,威廉斯堡的黃金歲月,

隨著時間,許多工廠已搬出,他的光景也不如從前,而端看建築物,

除了能憶起當年的風光外,老舊的廠房和建築物,

很多時候,其所蘊含的價值,就都市計劃的考量思考,得需煞費苦心!

 

紐約的SOHO區,是聞名世界的藝術文化交流區,

早期許多對藝術抱有熱情的藝術家,帶著一只皮箱,

便在這裡租一間工作室開始創作,一直到發跡為止,

這個區塊,也在許多藝術家聲名大噪的同時,租金水漲船高,

負擔的起的房客,只剩下高級的精品店和大設計師或藝術家;

對剛從大學畢業,或純粹對藝術懷有一絲闖蕩的素人來說,

根本是無法負荷;因此,許多人開始尋找最適合的地方。

 

部份的人跑到了便宜的柏林,而部份的人還留在紐約,

或者曾經到過柏林的人,又回到紐約,而他們選擇紐約共同落腳的地方,

便是威廉斯堡,早期曾是工業區的威廉斯堡,留下的廠房,

不僅便宜且寬敞,是許多素人以及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地方,

漸漸地,這裡開始形成一個聚落,許多創意小店,還有特殊的藝廊,

都可以在這裡發現和尋找,非常有趣。

 

 


柏林哈克夏社區,原本是破舊的猶太人住宅;歷經二次大戰後,

這裡的殘破不堪,成了藝術家匯集的地方,各式各樣的創意藝廊,

以及特色餐廳,在這裡陳列;

人潮永遠是這裡最大的特色


 

紐約威廉斯堡的廠房再造

原先這裡的環境氣氛,便是眾多文化交流的地方;本來的文化氣息便是特別的濃厚,

加上許多外來客的藝術催生,使這裡那樣的味道更被烘托

 

威廉斯堡區內的其中一間藝廊

當時正好有一支BAND準備表演;藝廊和BAND巧妙的結合

藝廊的牆,皆為原本廠房的建築結構;

很有味道。

 

而利用原本廠房閒置空間利用的概念,還可保留紐約歷史的風光,

許多藝術家便使用建築物原有的用途痕跡,不加以抹滅,

成為他品牌,或者創作的一部份,使不知道的人,還能了解以前的紐約;

又是一個成功舊建築再利用的案例。

 

 

 

北京798還是上海藝術村,以及曾被評選為創意城市的德國柏林,

皆是利用這樣的道理,吸引剛畢業的藝術學生,或者個人設計的素人,

落腳創作,結合商業行為,每年創下的經濟成長率,

足以和當地城市金融業,所創下的經濟價值,

不分上下,絕不誇張。


 

北京798藝術園區 運用原本舊廠房的空間

給予藝術家空間創作,現以成為造訪北京的必經之地;這個區域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

足以和北京的金融業相抗衡,非常恐怖。

 

位於上海莫干五十,簡稱M50 原本為蘇洲河旁的舊工業廠房,

在許多藝術家進駐之後,成了上海轉型成熟的藝術區落之一,

類似的藝術聚落,在上海有上百個;裡頭獨特的藝術氛圍,吸引許多人們前往;

開創的經濟價值,則不在話下。

 

這幾年,高雄市為因應世運舉辦,以及捷運通車之際,

而有許多大型且新穎的公共建設,

使高雄蛻變為一個嶄新的明亮城市;

然而,城市裡的舊建築聚落,

包含工廠遷移後的廠房,以及即將被拆遷的左營眷村,

都是城市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可乎視的發展歷程,

就國外經驗,這些地方,自然而然可提供在地藝術學生,最佳的發展舞台。

每年從南部大專學院,相關藝術科系畢業的(包含音樂 舞蹈 設計 繪畫...等),

就有六千多人,給予他們在畢業之後或者在學期間一個很好的創作舞台,是現在台灣社會所缺乏的。

左營眷村擁有大片的腹地,倘若能按照於國外考察所見的藝術村形成模式複製,

請各式各類的藝術家進駐,其左營眷村獨特氣氛和規模必會吸引國外許多藝術家進駐,

柏林 、上海,以及北京,都是運用相同的模式所創造。

 

老舊建築的氛圍,以及原有的建築結構,

透過藝術家的巧手,以及商業行為的進入,

就現今看似城市毒瘤的區塊,會因此而活化,而再蓬勃;

不僅給在南部發展藝術困難重重的學生和素人一個機會,

這樣不斷有創意想法激蕩的區域,

絕對是除了發展商業區,蓋百貨,

另一個可讓城市動起來,帶來活潑熱情的一個區塊,絕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wu7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